耳内疼痛常见原因有外耳道疾病(如外耳道炎、外耳道疖肿)、中耳疾病(如急性中耳炎、分泌性中耳炎)、其他原因(如耳外伤、气压损伤),应对措施包括一般处理(休息观察、保持耳部清洁)及针对不同病因的初步应对(外耳道炎等及时就医、急性中耳炎监测体温就医、分泌性中耳炎就医评估治疗、耳外伤轻重视情况处理、气压损伤做吞咽等动作不缓解就医),若疼痛持续不缓解或伴严重症状需及时就医。
一、耳内疼痛的常见原因
(一)外耳道疾病
1.外耳道炎
当外耳道皮肤受到细菌感染时,如金黄色葡萄球菌等,会引发外耳道炎。游泳后耳朵进水、挖耳损伤外耳道皮肤等都可能增加感染风险。不同年龄段人群都可能患病,儿童由于游泳等活动后易进水且自我清洁耳道能力较弱,更易发生。例如,儿童在泳池游泳后若未及时将耳道水分擦干,就容易诱发外耳道炎导致耳内疼痛。
外耳道皮肤会出现红肿、疼痛,严重时可能有分泌物。
2.外耳道疖肿
外耳道毛囊或皮脂腺被葡萄球菌等感染,形成疖肿。多因挖耳损伤外耳道皮肤,细菌侵入引起。任何年龄均可发病,成人和儿童都可能发生。比如长期挖耳的人,外耳道皮肤频繁受损,就容易长疖肿。
表现为耳内剧烈疼痛,疖肿成熟后可流出脓液。
(二)中耳疾病
1.急性中耳炎
多由上呼吸道感染引起,病原体(如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等)可通过咽鼓管蔓延至中耳。儿童的咽鼓管相对短、宽、直,更容易发生上呼吸道感染时病原体的侵袭,所以儿童患急性中耳炎的概率相对较高。例如,儿童感冒后,炎症容易通过咽鼓管波及中耳。
主要症状为耳内疼痛,可伴有发热、听力下降等,婴儿可能表现为哭闹不安、抓耳等。
2.分泌性中耳炎
通常是由于咽鼓管功能障碍、感染等原因导致中耳腔出现积液。儿童腺样体肥大可能会阻塞咽鼓管咽口,从而引发分泌性中耳炎。例如,腺样体肥大的儿童,就容易出现中耳积液,导致耳内闷痛等不适。
耳内可能有闷胀感、钝痛,听力可能会受到一定影响。
(三)其他原因
1.耳外伤
挖耳时过于用力、头部受到撞击等都可能引起耳外伤导致耳内疼痛。各年龄段都可能发生,儿童玩耍时若不慎碰撞耳部或被他人误伤,成人在工作或生活中意外受伤等都可能导致耳外伤。比如儿童用尖锐物体挖耳导致外耳道皮肤损伤,就会引起耳内疼痛。
有明确的外伤史,耳内疼痛程度根据损伤程度而异,可能伴有耳道出血等情况。
2.气压损伤
乘坐飞机、潜水等环境变化时,气压变化可能导致耳内疼痛。比如飞机起飞或降落时,咽鼓管不能及时调节中耳与外界气压平衡,就会出现耳内疼痛。各个年龄段都可能发生,儿童在乘坐飞机时可能因为不能很好地配合调节咽鼓管而更易出现这种情况。
耳内有胀痛感,可能伴有耳鸣、听力下降等。
二、耳内疼痛的应对措施
(一)一般处理
1.休息与观察
出现耳内疼痛时,首先要让患者休息,避免过度劳累。观察疼痛的性质、程度、是否伴有其他症状等。例如,对于儿童耳内疼痛,要观察其精神状态、是否有发热等情况。如果是轻微的耳内疼痛,可先在家休息,密切观察症状变化。
2.保持耳部清洁
但要注意避免自行用力挖耳,防止损伤外耳道或中耳。对于外耳道有分泌物的情况,可轻轻擦拭外耳道外部,但不要深入。如果是儿童,家长要特别注意,避免儿童自行挖耳,保持外耳道清洁,防止感染加重。
(二)针对不同病因的初步应对
1.外耳道炎、外耳道疖肿
若怀疑是外耳道炎或疖肿,可局部保持清洁,避免进水。如果是儿童,要防止其抓挠耳部。但不建议自行使用药物涂抹,应及时就医,医生可能会根据情况使用抗生素等药物治疗。
2.急性中耳炎
对于急性中耳炎,若儿童患病,要注意监测体温,若有发热要采取适当的降温措施(非药物干预为主,如松散衣物等)。及时就医,医生可能会根据病情使用抗生素等药物治疗。成人患者也需及时就诊,避免病情加重引发并发症。
3.分泌性中耳炎
若考虑分泌性中耳炎,对于儿童有腺样体肥大的情况,可能需要医生评估腺样体肥大的程度,必要时可能建议治疗腺样体相关问题。患者需及时就医,医生可能会根据情况采取鼓膜穿刺等治疗措施来排出中耳积液。
4.耳外伤
若有耳外伤,轻度的耳外伤可先进行局部冷敷(儿童要注意冷敷时间不宜过长,一般15-20分钟),观察症状变化。严重的耳外伤如伴有大量出血、听力严重下降等情况,需立即就医。
5.气压损伤
乘坐飞机等出现气压损伤导致耳内疼痛时,可尝试做吞咽、咀嚼等动作来调节咽鼓管,以平衡中耳与外界气压。儿童在这种情况下,家长可帮助其做吞咽动作等。如果疼痛不缓解,应及时就医。
总之,耳内疼痛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当出现耳内疼痛时,应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措施,若疼痛持续不缓解或伴有其他严重症状,如高热、听力严重下降等,务必及时前往医院就诊,由医生进行详细检查和规范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