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常规可辅助查血液病,但不能仅凭它确诊,其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相关指标异常可提示血液病,在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及病史人群中应用有特点,血常规异常时需结合临床综合分析,必要时进一步检查明确是否患血液病。
一、血常规中可提示血液病的指标及意义
1.白细胞相关指标
白细胞计数(WBC):正常成人白细胞计数参考值为(4-10)×10?/L。如果白细胞计数明显升高,如高于10×10?/L甚至更高,可能见于白血病等血液系统疾病,白血病患者骨髓中异常白细胞大量增殖,可导致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异常增高;而白细胞计数严重降低,低于4×10?/L,也可能与某些血液病相关,如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骨髓造血功能衰竭,会出现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等全血细胞减少。
白细胞分类: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的比例和绝对值变化都有意义。例如,急性白血病时,外周血白细胞分类中可能出现大量原始和幼稚细胞;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时,外周血中成熟淋巴细胞比例明显增高且绝对值增多。
2.红细胞相关指标
红细胞计数(RBC):正常成年男性红细胞计数参考值为(4.0-5.5)×1012/L,成年女性为(3.5-5.0)×1012/L。红细胞计数异常改变可能提示血液病,如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红细胞计数会降低;而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患者红细胞计数会异常增高,可高达(6-10)×1012/L甚至更高,同时常伴有血红蛋白和血细胞比容的升高。
血红蛋白(Hb):正常成年男性血红蛋白参考值为120-160g/L,成年女性为110-150g/L。血红蛋白降低常见于各种贫血性疾病,而某些血液病也会导致血红蛋白异常,如地中海贫血患者血红蛋白水平会降低,且有其特定的基因异常相关表现;白血病患者如果合并贫血,也会出现血红蛋白降低。
红细胞比容(HCT):它反映红细胞在全血中所占的体积比例,与红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相关。红细胞比容的异常改变同样可能提示血液病,如红细胞增多症时红细胞比容增高。
3.血小板相关指标
血小板计数(PLT):正常成人血小板计数参考值为(100-300)×10?/L。血小板计数明显增多,如高于400×10?/L,可能见于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等血液病;血小板计数严重减少,低于100×10?/L甚至更低,可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白血病等血液病,血小板减少会导致患者出血风险增加,如皮肤瘀点、瘀斑、鼻出血、牙龈出血等。
二、血常规在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及病史人群中的应用特点
1.年龄因素
儿童:儿童的血常规参考值与成人有所不同。例如,新生儿白细胞计数较高,可达到(15-20)×10?/L,随着年龄增长逐渐接近成人值。儿童血液病如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在儿童中较为常见,通过血常规检查发现白细胞计数异常增高或降低、血红蛋白和血小板异常等情况时,需高度警惕儿童血液病的可能。而且儿童在患病时,血常规的变化可能更为迅速,需要密切监测。
老年人:老年人的骨髓造血功能有所减退,血常规指标可能出现生理性的改变,如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等可能略低于中青年正常参考值下限。但如果出现明显的血细胞计数异常,如白细胞异常增高或降低、血小板严重减少等,更要警惕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等血液病的发生,因为老年人患血液病的风险相对较高。
2.性别因素
一般来说,成年女性由于月经等生理因素,血红蛋白水平可能略低于男性正常参考值。但在判断血液病时,主要还是看与自身正常参考值的比较以及其他指标的综合情况。例如,女性患缺铁性贫血的概率相对较高,血常规会表现为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即血红蛋白降低,红细胞平均体积、平均血红蛋白含量等降低,此时结合病史等可进一步排查是否为缺铁性贫血相关的血液问题,若合并其他异常则需考虑是否有血液系统其他疾病。
3.生活方式因素
长期接触射线、化学毒物(如苯及其衍生物等)的人群,患血液病的风险增加。这类人群进行血常规检查时,若发现血细胞计数异常,如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等,需要详细询问接触史,并进一步进行骨髓穿刺等检查以明确是否患有血液病。例如,长期接触苯的工人,可能会出现骨髓抑制,导致血常规中全血细胞减少,进而可能发展为再生障碍性贫血等血液病。
4.病史因素
有家族血液病病史的人群,患血液病的概率相对较高。在进行血常规检查时,若发现指标异常,要更加谨慎。比如家族中有白血病患者的人群,当血常规出现白细胞分类异常、血小板减少等情况时,需及时进行进一步的检查,如骨髓活检等,以排除白血病等血液病的可能。
总之,血常规是血液系统疾病初步筛查的重要手段,但不能作为确诊血液病的唯一依据,当血常规出现异常时,需要结合临床综合分析,必要时进行骨髓穿刺等进一步检查来明确诊断是否患有血液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