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周炎的致病因素包括局部因素和全身因素,局部因素有牙菌斑(始动因子)、牙石(促进炎症)、食物嵌塞(致局部炎症等)、不良修复体(刺激牙龈)、牙齿排列不齐(易菌斑堆积等);全身因素有内分泌紊乱(性激素变化、糖尿病影响)、免疫功能缺陷(易致严重牙周炎)、其他全身疾病(如骨质疏松等)、遗传因素(使个体更易感)、不良生活方式(吸烟、酗酒影响)。
牙菌斑:牙菌斑是牙周炎最主要的始动因子。牙菌斑是一种细菌性生物膜,由大量细菌、细胞间物质等组成,牢固附着在牙面、修复体表面等部位。细菌在牙菌斑中代谢产酸、产生有害物质,如内毒素等,持续刺激牙龈组织,引发炎症反应,若不及时清除,会逐渐向深部牙周组织蔓延,导致牙周炎的发生和发展。例如,长期不认真刷牙、漱口的人群,牙菌斑容易堆积,患牙周炎的风险较高。
牙石:牙石是沉积在牙面上的已钙化或正在钙化的菌斑及沉积物,根据其沉积部位和性质分为龈上牙石和龈下牙石。龈上牙石位于龈缘以上的牙面上,通常呈黄色或白色,比较容易看到;龈下牙石位于龈缘以下、牙龈沟或牙周袋内,颜色较深,肉眼不易察觉。牙石的存在会持续刺激牙龈,促进菌斑的堆积,且牙石表面粗糙,更有利于细菌的附着和繁殖,进一步加重牙周组织的炎症,是牙周炎发生发展的重要局部促进因素。
食物嵌塞:食物嵌塞是指在咀嚼过程中,食物被挤压嵌入相邻两牙的牙间隙内。食物嵌塞会导致局部牙周组织受到机械性压迫,引起牙龈乳头的炎症、肿胀,若长期嵌塞,还会导致牙槽骨吸收、牙周袋形成等,从而引发牙周炎。例如,牙齿排列不齐、有缺失牙未及时修复等情况,容易造成食物嵌塞,增加牙周炎的发病几率。
不良修复体:不合适的假牙、补牙材料等不良修复体,其边缘不贴合、表面不光滑,会持续刺激牙龈组织,导致牙龈炎症、出血,进而影响牙周组织的健康,引发牙周炎。比如,活动义齿的基托边缘过长、过锐,固定修复体的邻面接触关系不良等,都可能成为牙周炎的致病因素。
牙齿排列不齐:牙齿排列不整齐,如拥挤、扭转等情况,使得口腔清洁难度增加,牙菌斑更容易堆积,而且牙齿之间的接触关系异常,容易造成食物嵌塞等问题,从而为牙周炎的发生创造了条件。例如,一些儿童由于先天遗传因素或后天不良习惯,牙齿出现排列不齐,若不及时进行正畸治疗,随着年龄增长,患牙周炎的可能性会增大。
全身因素
内分泌紊乱
性激素:女性在青春期、月经期、妊娠期等特殊时期,体内性激素水平发生变化。例如,妊娠期女性雌激素水平升高,会使牙龈组织对局部刺激的反应性增强,原本轻微的牙龈炎症可能会加重,容易发生妊娠期龈炎,若病情进一步发展,也可能导致牙周炎。研究表明,妊娠期女性患牙周炎的几率比非妊娠期女性高,且病情往往更严重。
糖尿病: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糖控制不佳,机体抵抗力下降,白细胞的功能受到影响,吞噬细菌的能力减弱,容易发生感染。而牙周组织的炎症本身也会影响血糖的控制,形成恶性循环。糖尿病患者患牙周炎的风险明显高于非糖尿病患者,且牙周炎的病情往往较重,不易控制。例如,长期高血糖环境会导致牙周组织的血管病变,影响牙周组织的血液供应,加速牙周炎的进展。
免疫功能缺陷:一些先天性或后天性的免疫功能低下疾病,如艾滋病患者,由于机体免疫功能严重受损,对牙周致病微生物的抵抗力大大降低,容易发生严重的牙周炎,且病情进展迅速,常规的牙周治疗效果往往不佳。此外,一些接受器官移植、长期服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也可能出现免疫功能异常,增加牙周炎的发病风险。
其他全身疾病:如骨质疏松症,骨质疏松会影响牙槽骨的密度和质量,使得牙槽骨吸收加快,牙齿支持组织减弱,从而容易引发牙周炎。另外,一些慢性肾病患者,由于肾脏功能受损,体内代谢产物排泄障碍,也可能与牙周炎的发生发展有关。
遗传因素:遗传因素在牙周炎的发病中也起到一定作用。某些遗传因素可能会使个体对牙周致病因子更加敏感,更容易发生牙周炎。例如,家族中有牙周炎患者的人群,其后代患牙周炎的风险可能相对较高。研究发现,某些基因的多态性与牙周炎的易感性相关,携带特定基因变异的个体,在相同的环境因素刺激下,更易发生牙周炎。
不良生活方式
吸烟:吸烟是牙周炎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吸烟时产生的烟雾中含有多种有害物质,如尼古丁、焦油等,这些物质会影响牙龈血液循环,降低白细胞的功能,抑制成纤维细胞的生长和繁殖,还会破坏牙周组织的防御机制。长期吸烟的人患牙周炎的几率明显高于不吸烟者,且病情更难控制,复发率较高。例如,吸烟者的牙龈往往呈现暗红、水肿状态,牙槽骨吸收速度比不吸烟者快。
酗酒:长期大量酗酒会影响机体的营养吸收和代谢功能,导致营养不良,削弱机体的抵抗力,同时酗酒还可能影响口腔局部的微生态环境,增加牙周炎的发病风险。而且,酗酒者往往口腔卫生状况较差,进一步促进了牙周炎的发生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