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围性面瘫与中枢性面瘫可从解剖与病变部位、临床表现差异、电生理检查鉴别及影像学检查鉴别等方面进行区分。周围性面瘫病变在面神经核或以下周围神经,表现为患侧所有表情肌瘫痪及可能伴乳突部疼痛等,肌电图有失神经电位等改变,头颅CT一般无颅内器质性病变阳性发现(外伤致者除外),头颅MRI对特发性者可能无异常,感染性者可发现异常信号;中枢性面瘫病变在大脑皮质运动区或皮质脑干束,仅眼裂以下表情肌瘫痪且伴中枢神经系统受损其他表现,肌电图无失神经电位改变,神经传导速度正常,头颅CT常能发现颅内病变,头颅MRI对中枢神经系统病变诊断更敏感。不同人群因年龄、性别、病史等不同,面瘫发生及表现有差异,鉴别时需结合具体情况综合判断。
周围性面瘫病变主要位于面神经核或面神经核以下的周围神经,如茎乳孔内的面神经;中枢性面瘫病变位于一侧大脑皮质运动区或皮质脑干束。
周围性面瘫:面神经核及以下受损,常见病因有贝尔面瘫(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感染(如中耳炎、莱姆病等)、外伤等。
中枢性面瘫:大脑皮质运动区或皮质脑干束受损,常见病因有脑血管病(脑梗死、脑出血)、颅内肿瘤、脑外伤等。
临床表现差异
面部表情肌受累范围
周围性面瘫:患侧面部所有表情肌均瘫痪,表现为额纹消失、不能皱眉、眼裂不能闭合或闭合不全、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示齿时口角偏向健侧、鼓腮和吹口哨漏气等。例如贝尔面瘫患者,发病突然,数小时或1-3天内达到高峰,患侧面部表情肌完全瘫痪。
中枢性面瘫:仅表现为眼裂以下的面部表情肌瘫痪,额肌不受累,患者能皱眉、抬额、闭眼。因为皮质脑干束支配眼裂以上表情肌的纤维受双侧皮质运动区的支配,而眼裂以下表情肌的纤维受对侧皮质运动区支配,所以中枢性面瘫时眼裂以上肌肉功能保留。比如脑血管病导致的中枢性面瘫患者,可出现右侧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但右侧额纹存在,能正常皱眉、闭眼。
其他伴随症状
周围性面瘫:部分患者可伴有乳突部疼痛、外耳道疱疹(如亨特综合征,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引起)、听觉过敏等。亨特综合征患者除了有周围性面瘫表现外,还可出现耳部疱疹、听力下降等症状。
中枢性面瘫:常伴有中枢神经系统受损的其他表现,如偏瘫、偏身感觉障碍、言语障碍等。脑血管病引起的中枢性面瘫患者,往往有偏瘫,如左侧大脑病变导致右侧中枢性面瘫,同时伴有右侧肢体活动不利等症状。
电生理检查鉴别
肌电图
周围性面瘫:发病早期(1-2周内)可见失神经电位,病后2-3周出现大量纤颤电位、正锐波等;随着病情恢复,可出现运动单位电位波幅增高、时限增宽等再生电位表现。例如贝尔面瘫患者发病2周后行肌电图检查,可发现失神经电位等改变。
中枢性面瘫:肌电图一般无失神经电位改变,因为其病变部位在中枢,面神经核及以上部分未受损,神经传导功能基本正常。
神经传导速度测定
周围性面瘫:面神经传导速度可减慢,尤其是病变部位在茎乳孔以外时,运动传导速度减慢更明显。比如面神经外伤导致的周围性面瘫,面神经运动传导速度可显著降低。
中枢性面瘫:神经传导速度正常,因为中枢性面瘫不影响面神经的外周神经传导功能。
影像学检查鉴别
头颅CT
周围性面瘫:一般无颅内器质性病变的阳性发现,除非是外伤等原因导致的周围性面瘫,可能同时发现颅骨骨折等外伤表现。例如由颞骨骨折引起的周围性面瘫,头颅CT可发现颞骨骨折征象。
中枢性面瘫:常能发现颅内病变,如脑血管病患者头颅CT可显示脑梗死灶或脑出血灶,肿瘤患者可发现颅内占位性病变等。比如脑梗死患者头颅CT可见相应脑区域的低密度梗死灶。
头颅MRI
周围性面瘫:对于贝尔面瘫等特发性面神经麻痹,头颅MRI可能无异常发现;但对于感染性原因引起的周围性面瘫,如莱姆病,头颅MRI可能发现中枢神经系统的异常信号。例如莱姆病患者头颅MRI可显示脑部的炎性病灶。
中枢性面瘫:头颅MRI对中枢神经系统病变的诊断更敏感,能清晰显示脑梗死的部位、范围,肿瘤的大小、位置等。比如脑肿瘤患者头颅MRI可明确肿瘤的形态、与周围组织的关系等。
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和病史的人群,周围性面瘫和中枢性面瘫的发生情况及表现可能有所不同。例如,老年人脑血管病风险高,中枢性面瘫中脑血管病相关病因相对多见;有耳部感染病史的人群周围性面瘫中感染性病因的可能性增加。对于特殊人群,如儿童,中枢性面瘫多由先天性脑发育异常、感染等引起,周围性面瘫多与病毒感染等有关,在鉴别时需结合儿童的具体病史、临床表现及相关检查综合判断。女性和男性在面瘫的发生病因上无明显性别特异性差异,但不同病因导致的面瘫在不同性别中的发病概率可能因基础疾病的性别分布不同而有差异,如脑血管病在男性和女性中的发病率有一定特点,但这并不影响面瘫本身的鉴别要点,主要还是依据上述的解剖、临床表现、电生理及影像学等方面进行鉴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