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性耳聋是内耳听觉神经或大脑听觉中枢病变致听力减退等的病症,病因有年龄、噪声、耳部疾病、遗传、全身系统性疾病等,临床表现有听力下降、耳鸣、眩晕等,诊断靠听力、影像、实验室检查,治疗分药物、助听器、人工耳蜗植入,预防要避免噪声、积极治全身病、遗传咨询产前诊断、合理用药。
神经性耳聋是指内耳听觉神经、大脑的听觉中枢发生病变,而引起听力减退,甚至听力消失的一种病证,常常伴有耳鸣。
病因
年龄因素:随着年龄增长,内耳的听觉感受器、听神经等会发生退行性变,导致神经性耳聋的发生率增加。例如,老年人内耳毛细胞数量减少,听力逐渐下降。
噪声暴露:长期处于高强度噪声环境中,如工厂车间、长时间佩戴耳机等,噪声会对内耳的毛细胞和听神经造成损伤,引发神经性耳聋。研究表明,长期暴露在85分贝以上的噪声环境中,神经性耳聋的风险会显著增加。
耳部疾病:一些耳部疾病也可能导致神经性耳聋,如梅尼埃病,其发病机制可能与内耳膜迷路积水有关,反复发作可损伤内耳结构和神经,引起听力下降;耳硬化症是由于内耳骨迷路致密的板层骨局灶性地被富含细胞和血管的海绵状新骨代替,导致听骨链固定,影响声音传导,进而引发神经性耳聋。
遗传因素:部分神经性耳聋具有遗传倾向,如一些常染色体显性或隐性遗传的耳聋相关基因缺陷,可导致先天性或早发性的神经性耳聋。
全身系统性疾病:某些全身系统性疾病也会引发神经性耳聋,如糖尿病,高血糖状态可引起内耳微血管病变,影响内耳的血液供应,导致神经细胞受损;高血压可造成内耳供血不足,进而影响听力;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等,自身的免疫系统错误地攻击内耳组织,导致神经性耳聋。
临床表现
听力下降:可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听力减退,轻者可能只是对高频声音的感知减弱,重者则可能完全丧失听力。在儿童中,神经性耳聋可能影响其语言发育,导致说话晚、发音不清等问题。
耳鸣:患者常可感觉到耳内有持续或间歇性的响声,如蝉鸣声、嗡嗡声等,耳鸣的存在可能会影响患者的睡眠、情绪等。在儿童神经性耳聋中,耳鸣可能较难被察觉,但长期的耳鸣也会对儿童的心理产生一定影响。
眩晕:部分患者可能伴有眩晕症状,如梅尼埃病引起的神经性耳聋,常伴有发作性眩晕,患者会感到天旋地转,站立不稳,严重时可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
诊断方法
听力检查:包括纯音听阈测试,通过测试不同频率的纯音听阈,来确定听力损失的程度和频率范围;听性脑干反应(ABR)检查,利用声波刺激后在头皮记录到的脑干电反应,评估听神经及脑干听觉通路的功能,对于婴幼儿和不配合的患者较为常用;耳声发射检查,通过检测耳蜗内毛细胞的活动产生的声能发射,来判断耳蜗的功能状态,如耳声发射异常提示耳蜗病变。
影像学检查:如颞骨CT检查,可观察内耳结构是否存在畸形、肿瘤等病变;磁共振成像(MRI)检查,能更清晰地显示内耳、听神经及脑干等结构的病变情况,有助于发现一些隐匿的病变,如听神经瘤等。
实验室检查:对于怀疑有全身系统性疾病导致神经性耳聋的患者,需要进行相关的实验室检查,如血糖、血脂、自身抗体等检测,以明确是否存在糖尿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基础疾病。
治疗原则
药物治疗:根据不同的病因选择相应的药物。如果是由细菌感染引起的内耳炎症,可使用抗生素;对于自身免疫性疾病导致的神经性耳聋,可能会使用糖皮质激素等免疫抑制剂;一些改善内耳微循环的药物,如银杏叶制剂等,也可用于神经性耳聋的辅助治疗,但药物的使用需严格遵循医嘱,尤其要注意儿童和特殊人群的用药禁忌。
助听器干预:对于中度及以上的神经性耳聋患者,可佩戴助听器,帮助患者提高听力,改善交流能力。儿童佩戴助听器需要根据其年龄、听力损失程度等选择合适的型号,并进行专业的调试和康复训练,以促进语言发育。
人工耳蜗植入:对于极重度神经性耳聋患者,尤其是语后聋患者,如果药物治疗和助听器干预效果不佳,可考虑人工耳蜗植入手术。儿童人工耳蜗植入需要在合适的年龄进行评估和手术,一般建议在12个月-5岁之间,术后还需要进行长期的言语康复训练。
预防措施
避免噪声暴露:在工作和生活中尽量减少噪声接触,如在噪声环境中工作时佩戴防护耳塞或耳罩;控制耳机的使用时间和音量,避免长时间使用高分贝耳机。
积极治疗全身疾病:对于患有糖尿病、高血压、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全身系统性疾病的患者,要积极治疗,控制病情发展,定期监测相关指标,以降低对内耳的损害风险。
遗传咨询与产前诊断:对于有家族遗传倾向神经性耳聋的家庭,进行遗传咨询,了解遗传方式和风险,必要时进行产前诊断,如基因检测等,以早期发现胎儿是否存在耳聋相关基因缺陷,采取相应的措施。
合理用药:避免使用具有耳毒性的药物,如某些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等,在使用可能有耳毒性的药物时,要密切监测听力变化,尤其是儿童和肾功能不全等特殊人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