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鸣原因包括耳部疾病(外耳、中耳、内耳病变)、全身性疾病(心血管、内分泌等疾病及其他全身性病)、其他因素(噪声暴露、药物副作用、精神心理因素、不良生活方式),治疗有病因治疗、药物治疗(改善内耳循环、营养神经、抗焦虑抑郁药物)及其他治疗方法(耳鸣掩蔽治疗、认知行为疗法、中医治疗),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孕妇耳鸣需分别关注相应情况并谨慎治疗。
一、耳鸣的原因
(一)耳部疾病
1.外耳病变:外耳道耵聍栓塞、外耳道异物等刺激外耳道鼓膜,可引起耳鸣。例如,外耳道耵聍完全阻塞外耳道时,就可能导致耳鸣,相关研究表明约有一定比例的外耳道耵聍栓塞患者会出现耳鸣症状。
2.中耳病变:急慢性中耳炎、中耳积液、耳硬化症等。以分泌性中耳炎为例,中耳腔内积液会影响声音的传导,从而引发耳鸣,临床观察发现分泌性中耳炎患者中耳鸣的发生率较高。
3.内耳病变:梅尼埃病、突发性聋、噪声性聋、老年性聋等。梅尼埃病是由于内耳膜迷路积水,影响内耳的平衡和听觉感受器功能,导致耳鸣、眩晕、听力下降等症状;噪声性聋则是长期暴露在噪声环境中,如工厂车间工人、长期处于嘈杂环境的人群,噪声损伤内耳毛细胞,引起耳鸣,有研究显示长期噪声暴露人群中耳鸣的患病率明显高于普通人群。
(二)全身性疾病
1.心血管疾病:高血压、动脉硬化等。高血压患者由于血管压力改变,影响内耳的血液供应,可能导致耳鸣,研究发现高血压患者中耳鸣的发生率较正常人群高。
2.内分泌疾病:甲状腺功能异常、糖尿病等。甲状腺功能减退时,机体代谢减缓,可能影响内耳的营养供应,引发耳鸣;糖尿病患者长期高血糖状态会损伤微血管和神经,包括内耳的神经和血管,从而导致耳鸣,临床统计糖尿病患者合并耳鸣的比例不在少数。
3.其他全身性疾病:自主神经功能紊乱、贫血、颈椎病等。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可影响内耳的自主神经调节,导致耳鸣;严重贫血患者由于血液携氧能力下降,内耳缺氧,也会出现耳鸣;颈椎病患者如果颈椎病变压迫椎动脉,影响脑部供血,也可能波及内耳引起耳鸣。
(三)其他因素
1.噪声暴露:长期处于高强度噪声环境中,如工作场所的机器噪声、娱乐场所的高分贝音乐等,会损伤内耳毛细胞,引起耳鸣。
2.药物副作用:某些药物如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如链霉素、庆大霉素等)、抗肿瘤药物、利尿剂等,可能具有耳毒性,使用后可引起耳鸣等耳部不良反应。
3.精神心理因素:长期压力过大、焦虑、抑郁等精神心理状态可诱发或加重耳鸣。例如,一些长期处于紧张工作状态的人群,由于精神高度紧张,更容易出现耳鸣症状,且耳鸣又可能进一步加重心理负担,形成恶性循环。
4.不良生活方式:长期大量吸烟、酗酒,也可能与耳鸣的发生有关。吸烟会导致血管痉挛,影响内耳血液供应;酗酒会损伤神经系统和耳部组织,增加耳鸣的发生风险。
二、耳鸣的治疗
(一)病因治疗
针对引起耳鸣的原发病进行治疗。如果是外耳道耵聍栓塞引起的耳鸣,取出耵聍后耳鸣往往可缓解;分泌性中耳炎引起的耳鸣,通过治疗中耳积液,如鼓膜穿刺、鼓膜切开置管等,耳鸣可能得到改善;由高血压引起的耳鸣,控制血压至正常范围后,部分患者耳鸣可减轻;对于药物引起的耳鸣,应停用相关耳毒性药物等。
(二)药物治疗
1.改善内耳循环的药物:常用的有银杏叶制剂等,银杏叶制剂可以改善内耳的血液循环,增加内耳的供血,从而缓解耳鸣症状,临床应用较为广泛。
2.营养神经的药物:如甲钴胺等,甲钴胺是一种内源性的辅酶B??,能促进神经细胞内核酸、蛋白质和脂质的合成,修复受损的神经,对耳鸣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3.抗焦虑抑郁药物:当耳鸣与精神心理因素密切相关时,可使用抗焦虑抑郁药物,如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等,这类药物可以改善患者的精神心理状态,从而缓解耳鸣症状。
(三)其他治疗方法
1.耳鸣掩蔽治疗:利用耳鸣掩蔽器产生与患者耳鸣频率相近的掩蔽声,掩盖耳鸣,长期使用可帮助患者适应和习惯掩蔽声,减轻耳鸣对生活的影响。
2.认知行为疗法:通过心理疏导等方式,帮助患者改变对耳鸣的认知和应对方式,减轻耳鸣带来的心理负担,适用于耳鸣与精神心理因素相关的患者。
3.中医治疗:中医认为耳鸣与肝肾阴虚、气血不足等有关,可采用中药调理、针灸等方法。例如,针灸某些穴位可能对耳鸣有一定的治疗作用,但需由专业中医师进行操作。
对于特殊人群,如儿童耳鸣患者,由于儿童表达能力有限,家长需更加关注儿童的耳部及全身情况,及时发现异常。如果是儿童因分泌性中耳炎引起的耳鸣,要积极治疗中耳炎,避免影响儿童听力发育;对于老年耳鸣患者,要综合考虑其全身健康状况,在治疗耳鸣的同时,注意对其他全身性疾病的控制,且在选择治疗方法时要更加谨慎,优先考虑无创、对全身影响小的治疗方式。孕妇出现耳鸣时,用药需格外谨慎,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评估和治疗,避免使用对胎儿有影响的药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