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龈癌刚开始的症状包括口腔内出现质地较硬的肿物(不同年龄段人群均可发生,长期吸烟酗酒、口腔卫生差、有癌前病变或创伤经久不愈病史者风险高)、肿物破溃形成溃疡(不同年龄阶段都可能出现,长期熬夜等不良生活方式及有自身免疫性疾病病史者风险高)、肿瘤侵犯牙齿周围组织致牙齿松动疼痛(青少年、成年人、老年人情况各有不同,过度用牙、有牙齿外伤病史者风险高)、早期疼痛不明显后期随肿瘤发展侵犯周围组织疼痛加重(儿童、成年人、老年人疼痛表现不同,长期高压力状态、有神经痛病史者情况特殊需鉴别)。
一、口腔内异常肿物
1.表现:牙龈上会出现质地较硬的肿块,可能是局部牙龈组织异常增生形成。一般没有明显疼痛,但用舌头舔或触碰时能感觉到有突出的异物感。例如,有的患者可能首先发现下前牙区牙龈处有小的凸起,起初可能如米粒大小,随着病情发展会逐渐增大。
2.年龄因素影响:不同年龄段人群都可能发生,但对于儿童和青少年相对少见。在儿童中,如果出现牙龈异常肿物,需要高度警惕,因为即使是良性病变也可能有不同的生物学行为,而对于成年人,牙龈癌相对更常见一些,但也不能因为年龄而放松警惕。
3.生活方式关联:长期吸烟、酗酒的人群,牙龈癌的发病风险相对较高,在这些人群中如果发现牙龈有异常肿物,更要及时就医排查。有不良口腔卫生习惯,如不按时刷牙、不洗牙等,口腔卫生状况差的人,也更容易出现牙龈局部病变,进而发展为牙龈癌,所以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对于预防和早期发现牙龈癌很重要。
4.病史影响:有口腔黏膜白斑、红斑等癌前病变病史的人群,若出现牙龈异常肿物,发生牙龈癌的可能性会增加。此外,有过口腔局部创伤经久不愈的病史,也可能增加牙龈癌的发病风险。
二、溃疡形成
1.表现:牙龈上的肿物可能会发生破溃,形成溃疡。溃疡表面可能有灰白色的假膜覆盖,周围牙龈组织可能会有红肿现象。起初溃疡可能比较小,如黄豆大小,伴有轻微的疼痛或不适,尤其是在进食时,食物刺激溃疡面会引起疼痛。
2.年龄因素影响:不同年龄阶段都可能出现,但在老年人中,由于机体抵抗力相对较弱,溃疡可能更容易继发感染,疼痛等症状可能相对更明显。而对于儿童,出现牙龈溃疡需要考虑是否有创伤性因素等其他原因,但也不能排除牙龈癌的可能,需要进一步检查鉴别。
3.生活方式关联:长期熬夜、精神压力大等不良生活方式会影响机体的免疫力,可能导致口腔内的病变更容易发展。比如长期熬夜的人,其身体的免疫监视功能可能下降,使得牙龈癌等病变的早期表现更易被忽视。
4.病史影响:有自身免疫性疾病病史的人群,口腔内的免疫环境发生改变,发生牙龈癌等病变的风险可能增加。如果有这些病史的人出现牙龈溃疡等表现,要更积极地进行检查。
三、牙齿相关症状
1.表现:肿瘤可能会侵犯牙齿周围的组织,导致牙齿出现松动、疼痛等症状。例如,原本稳固的牙齿逐渐变得松动,咀嚼时感觉牙齿无力,或者牙齿出现自发性疼痛。有些患者可能会发现牙齿与牙龈之间的关系发生变化,牙龈与牙齿的附着部位出现异常。
2.年龄因素影响:青少年时期牙齿还在发育阶段,如果出现牙齿松动等情况,与成年人的病因可能有所不同,但牙龈癌也可能导致这种情况。对于成年人,牙齿松动首先要考虑牙周病等常见因素,但牙龈癌也是一个需要排除的原因。老年人牙齿本身可能有一定程度的生理性松动,但如果在原有基础上出现异常加重的松动,也要警惕牙龈癌。
3.生活方式关联:过度用牙,比如有夜磨牙等不良习惯的人,可能会对牙齿周围组织造成损伤,增加牙龈癌侵犯牙齿导致松动等症状的风险。而且不良的生活方式可能影响口腔局部的血液循环等,不利于口腔组织的健康。
4.病史影响:有牙齿外伤病史的人,如果受伤部位后续出现牙龈及牙齿的异常,需要考虑牙龈癌的可能。比如曾经有过严重牙齿外伤,经过治疗后,一段时间后出现牙龈肿物、牙齿松动等情况,要及时检查是否与牙龈癌有关。
四、疼痛表现
1.表现:早期牙龈癌可能疼痛不明显,或者仅有轻微的隐痛、胀痛。随着肿瘤的进一步发展,侵犯周围组织时,疼痛可能会加重。疼痛的性质可能为持续性钝痛,或者在进食、触碰时疼痛加剧。
2.年龄因素影响:儿童对疼痛的感知和表达可能与成人不同,儿童可能更难以准确描述疼痛的程度和性质,可能表现为哭闹、不愿进食等。而成年人可以更清晰地表述疼痛的部位、程度等情况。老年人由于痛觉神经可能相对不那么敏感,早期疼痛可能不明显,容易被忽视。
3.生活方式关联:长期处于高压力状态下的人,痛觉阈值可能会发生变化,可能对早期牙龈癌的疼痛感觉不那么敏锐。而生活方式健康、压力较小的人,对疼痛的感知相对更敏锐,能更早发现牙龈癌的早期疼痛症状。
4.病史影响:有神经痛病史的人,可能会混淆牙龈癌引起的疼痛与原有神经痛的症状,需要仔细鉴别。如果有神经痛病史的人出现牙龈部位疼痛性质改变等情况,要考虑牙龈癌的可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