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障碍早期常见近记忆障碍且与正常衰老不同,不良生活方式等会增加风险;语言障碍表现为找词困难等,语言交流少等易致问题;时间和空间定向障碍早期更严重,缺乏环境探索等易引发;判断力下降早期为病理性,不接触社会事务等易有问题;情绪和人格改变早期为病理性,不良生活状态等易导致且有精神病史者风险高。
表现:早期最常见的症状之一是近记忆障碍,患者常常忘记近期发生的事情,例如刚做过的事、刚说过的话、刚刚放置的物品等。比如,患者可能会反复询问同一个问题,或者经常找不到日常放置的物品。这种记忆障碍会逐渐影响到患者的日常生活,如忘记约会、忘记重要的事件等。
年龄因素影响: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本身会有一定程度的记忆减退,但老年痴呆症早期的记忆障碍是病理性的,与正常衰老导致的记忆减退不同。正常衰老引起的记忆减退通常是对远期事情的影响相对更明显,而老年痴呆症早期主要是近记忆的显著下降。
生活方式关联:长期缺乏脑力活动、吸烟、酗酒等不良生活方式可能会增加老年痴呆症发生近记忆障碍的风险。例如,长期不参与学习新知识、不进行脑力锻炼的老年人,发生近记忆障碍进而发展为老年痴呆症的可能性相对较高。
病史影响:如果老年人本身有脑血管疾病病史,如脑梗死、脑出血等,会增加出现近记忆障碍进而发展为老年痴呆症的概率,因为脑血管疾病可能损伤与记忆相关的脑区。
语言障碍
表现:患者可能出现找词困难,在表达时难以准确找到合适的词汇来表达自己的想法,或者会用一些不太相关的词汇来替代。例如,患者想表达“桌子”这个词,可能会说成“那个放东西的……”。另外,患者还可能出现语言重复、言语混乱的情况,说话逻辑不清晰。
年龄因素影响: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语言功能也可能会有一定程度的下降,但老年痴呆症早期的语言障碍是病理性的。正常衰老导致的语言功能下降一般不会出现明显的找词困难和言语逻辑混乱等情况。
生活方式关联:长期处于语言交流较少的环境中,如独居且很少与人交流的老年人,可能更容易出现语言障碍相关问题。而丰富的语言交流环境有助于维持语言功能,减少语言障碍的发生风险。
病史影响:如果老年人有神经系统疾病病史,如帕金森病等,可能会增加出现语言障碍进而发展为老年痴呆症的可能性,因为神经系统疾病可能影响语言相关的神经通路。
时间和空间定向障碍
表现:患者会出现对时间和空间的判断错误。例如,分不清季节、月份,不知道现在是上午还是下午;在熟悉的环境中也会迷路,找不到回家的路,不认识自己的房间等。
年龄因素影响:正常衰老的老年人可能也会有一定程度的时间和空间定向障碍,但老年痴呆症早期的时间和空间定向障碍更为严重和明显。正常衰老引起的定向障碍一般不会严重到在熟悉环境中迷路的程度。
生活方式关联:长期缺乏对周围环境的探索和熟悉的老年人,可能更容易出现时间和空间定向障碍。而经常参与户外活动、熟悉周围环境的老年人,发生时间和空间定向障碍的风险相对较低。
病史影响:有脑部疾病病史的老年人,如脑萎缩等,会增加出现时间和空间定向障碍进而发展为老年痴呆症的概率,因为脑部疾病可能影响与时间和空间感知相关的脑区功能。
判断力下降
表现:患者在判断事物时出现明显偏差。例如,在面对一些简单的财务问题时,不能正确判断收支是否合理,可能会做出错误的消费决策或者理财决策;在面对危险情况时,不能正确判断危险程度,如在马路上可能不能正确判断车辆行驶速度和距离,从而做出危险的行为。
年龄因素影响: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判断力可能会有所下降,但老年痴呆症早期的判断力下降是病理性的。正常衰老导致的判断力下降相对较轻,不会严重到影响基本的生活决策和危险判断。
生活方式关联:长期不接触社会事务、不参与决策的老年人,可能更容易出现判断力下降相关问题。而积极参与社会活动、经常参与决策的老年人,判断力相对更不容易出现严重下降。
病史影响:有脑部病变病史的老年人,如脑炎等,会增加出现判断力下降进而发展为老年痴呆症的可能性,因为脑部病变可能损伤与判断力相关的脑区。
情绪和人格改变
表现:患者的情绪可能变得不稳定,容易出现焦虑、抑郁、易怒等情绪。例如,可能会毫无缘由地感到焦虑不安,或者因为一点小事就大发雷霆。人格方面也可能发生改变,原本性格开朗的人可能变得孤僻、冷漠,原本节俭的人可能变得挥霍无度等。
年龄因素影响:老年人情绪和人格可能会有一定的波动,但老年痴呆症早期的情绪和人格改变是病理性的。正常衰老引起的情绪和人格改变一般不会如此明显和突然。
生活方式关联:长期处于压力过大、孤独等不良生活状态下的老年人,可能更容易出现情绪和人格改变相关问题。而生活状态良好、心态积极的老年人,情绪和人格相对更稳定。
病史影响:有精神疾病病史的老年人,如抑郁症等,会增加出现情绪和人格改变进而发展为老年痴呆症的概率,因为精神疾病可能影响大脑的神经递质等功能,进而影响情绪和人格相关的脑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