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觉磨牙的相关因素包括神经因素,其中中枢神经机制中大脑神经递质失衡及自主神经功能紊乱会影响咀嚼肌运动控制等;心理因素里压力焦虑、情绪波动会通过神经内分泌等影响咀嚼肌活动;咬合因素中牙齿咬合关系紊乱及咬合干扰会致咀嚼肌收缩;睡眠因素包含睡眠周期改变及睡眠环境不适影响睡眠质量从而诱发;全身因素有肠道寄生虫感染(机制不明)、内分泌紊乱(如甲亢等)、营养缺乏(缺维生素D、钙等)影响神经肌肉功能引发磨牙。
一、神经因素
(一)中枢神经机制
大脑中的神经递质失衡可能与睡觉磨牙有关,例如多巴胺、γ-氨基丁酸等神经递质的异常。研究发现,当大脑在睡眠周期中某些神经递质调节出现紊乱时,会影响咀嚼肌的运动控制,导致磨牙现象。儿童在生长发育阶段,神经系统尚未完全成熟,相对更容易出现因神经调节不稳定引发的睡觉磨牙情况,比如6-12岁儿童神经系统发育过程中可能更易受多种因素影响而出现神经递质相关的磨牙问题。
(二)自主神经功能紊乱
睡眠中自主神经功能的异常波动也可能导致睡觉磨牙。当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平衡被打破时,会影响咀嚼肌的张力和运动。成年人如果长期处于精神压力大、生活节奏快的状态,容易出现自主神经功能紊乱,进而增加睡觉磨牙的发生风险;而对于患有某些神经系统疾病的人群,如帕金森病患者,其自主神经功能本身就可能存在障碍,睡觉磨牙的发生率相对较高。
二、心理因素
(一)压力与焦虑
长期的心理压力、焦虑情绪等会影响睡眠质量,进而引发睡觉磨牙。例如,职场人士面临工作压力时,在睡眠中可能通过磨牙来释放压力。青少年在学业压力较大时,心理负担重,也容易出现睡觉磨牙情况。研究表明,约有30%-40%的磨牙患者存在明显的心理压力相关因素,压力和焦虑会通过神经内分泌系统影响咀嚼肌的活动。
(二)情绪波动
突然的情绪波动,如愤怒、紧张等,也可能在睡眠中表现为磨牙。儿童如果在白天经历了较大的情绪起伏,像与同伴发生冲突等,夜间睡眠时可能出现睡觉磨牙。成年人在家庭关系不和谐等情绪波动情况下,也可能出现睡觉磨牙现象,情绪的变化会通过神经传导影响睡眠中的咀嚼肌状态。
三、咬合因素
(一)牙齿咬合关系紊乱
牙齿的咬合关系不正常,如牙齿拥挤、牙齿缺失、深覆合、深覆盖等,会导致咀嚼肌在睡眠中不自觉地收缩以调整咬合,从而引发磨牙。儿童在换牙期,如果乳牙过早缺失、恒牙萌出顺序异常等,容易出现牙齿咬合关系紊乱,进而出现睡觉磨牙。例如,6岁左右换牙期的儿童,若乳牙未及时脱落,影响恒牙萌出位置,就可能导致咬合问题引发磨牙。成年人如果因为外伤等原因导致牙齿咬合关系改变,也会出现睡觉磨牙情况。
(二)咬合干扰
口腔内存在的咬合干扰点,会使咀嚼肌产生保护性收缩,以消除干扰,这种保护性收缩在睡眠中可能表现为磨牙。通过口腔检查可以发现是否存在咬合干扰,如某些牙齿的高点等。对于有咬合干扰的患者,去除干扰点后部分人的磨牙情况会有所改善。
四、睡眠因素
(一)睡眠周期改变
睡眠周期中的不同阶段,大脑的活动状态不同。当睡眠处于浅睡眠阶段时,大脑皮层的某些区域仍有活跃的神经活动,可能影响咀嚼肌的控制,导致磨牙。例如,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其睡眠周期频繁中断,浅睡眠阶段增多,更容易出现睡觉磨牙。儿童如果睡眠环境不佳、睡眠时间不规律等,也会影响睡眠周期,增加睡觉磨牙的发生概率。
(二)睡眠环境不适
睡眠环境嘈杂、温度不适、床铺不舒适等,会影响睡眠质量,进而诱发睡觉磨牙。儿童如果睡眠环境经常变化,如更换居住环境等,可能因为不适应新环境而出现睡眠问题,包括睡觉磨牙。成年人如果长期处于不良睡眠环境中,也容易出现睡觉磨牙情况,舒适的睡眠环境对于维持正常睡眠时咀嚼肌的放松状态很重要。
五、全身因素
(一)肠道寄生虫感染
虽然目前认为肠道寄生虫感染导致睡觉磨牙的机制尚不十分明确,但有研究提示,肠道内寄生虫的活动可能通过神经反射引起咀嚼肌收缩。儿童如果卫生习惯不佳,容易感染肠道寄生虫,如蛔虫等,可能出现睡觉磨牙现象。但随着卫生条件的改善,这种原因导致的睡觉磨牙在发达国家已较少见,但在一些卫生条件较差的地区仍有一定发生率。
(二)内分泌紊乱
某些内分泌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会使机体代谢加快,神经系统兴奋性增高,从而增加睡觉磨牙的发生风险。成年人如果患有甲状腺功能亢进,由于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影响神经肌肉的兴奋性,可能出现睡觉磨牙。而对于孕妇等特殊人群,孕期内分泌变化较大,也可能出现内分泌相关的睡觉磨牙情况,需要密切关注内分泌状态对睡眠的影响。
(三)营养缺乏
缺乏某些营养物质,如维生素D、钙等,可能影响神经肌肉的功能,导致咀嚼肌痉挛,引发磨牙。儿童如果饮食不均衡,缺乏维生素D和钙,影响骨骼和神经系统发育,容易出现睡觉磨牙。老年人由于消化吸收功能下降,也可能存在营养缺乏情况,进而出现睡觉磨牙,保证充足的营养摄入对于维持神经肌肉正常功能很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