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断地包天是骨性还是牙性需从临床症状观察、影像学检查及家族史和生长发育因素综合分析。临床症状上,不同年龄骨性地包天患者面部外形有差异,咬合存在前牙及后牙反合等异常;影像学检查中,头颅侧位片可测角度线距判断,CBCT能提供三维立体图像精准诊断;家族史方面有遗传倾向,生长发育中儿童不良习惯等可影响颌骨发育致骨性地包天。
一、临床症状观察
1.面部外形
幼儿及儿童期:骨性地包天患儿可能呈现特殊的面部轮廓,从侧面看,下颌明显突出于上颌之前,面部中1/3发育不足,呈现凹面型。例如,正常情况下面部侧面是平滑的曲线,而骨性地包天患儿侧面下颌部位向前突出更为明显,这种面部外形的差异在儿童生长发育过程中逐渐显现,与牙性地包天有所不同,牙性地包天主要是牙齿排列问题导致的上下牙咬合异常,面部外形改变相对较轻。
青少年及成人期:成人骨性地包天患者面部凹面型更为明显,整体面部比例失调,可能会影响患者的外貌美观以及心理状态。不同年龄阶段的骨性地包天在面部外形上的表现虽有一定差异,但核心的下颌突出于上颌的凹面型特征是较为关键的观察点。
2.咬合情况
前牙咬合:骨性地包天患者前牙呈反咬合状态,即下前牙覆盖在上前牙的外面,而且这种反咬合是骨性结构异常导致的,不同于牙性反咬合通过调整牙齿位置可能改善咬合关系。通过临床口腔检查可以发现,骨性地包天患者的上下前牙位置关系是由于颌骨发育异常引起的,即使尝试单纯的牙齿正畸治疗,也难以完全改变颌骨的位置关系,而牙性反咬合主要是牙齿排列不齐造成的前牙反合,通过牙齿的重新排列有可能恢复正常的咬合关系。
后牙咬合:骨性地包天患者后牙也可能存在咬合关系异常,比如单侧或双侧的后牙反合等情况,这也是由于颌骨的骨性结构异常导致的牙齿咬合不协调,与牙性因素引起的后牙咬合问题在病因和治疗预后上有明显区别。
二、影像学检查
1.X线片检查
头颅侧位片:这是判断骨性地包天的重要影像学检查方法。通过头颅侧位片可以测量一系列的骨骼相关角度和线距来评估颌骨的关系。例如,常用的SNA角、SNB角和ANB角等。SNA角代表上颌骨与颅底的位置关系,SNB角代表下颌骨与颅底的位置关系,ANB角则反映上下颌骨的相对位置关系,正常情况下ANB角约为2°-4°,如果ANB角小于0°,提示可能存在骨性地包天,因为这表明下颌骨相对于上颌骨或颅底向前突出。同时,还可以测量下颌平面角等其他指标,下颌平面角过大或过小也与骨性地包天的判断相关。不同年龄阶段的患者在头颅侧位片上的骨骼测量值会有所不同,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骨骼的测量值会随着年龄增长而变化,需要结合其生长发育阶段进行综合判断;成人的头颅侧位片骨骼测量值相对稳定,可以更直接地用于判断是否为骨性地包天。
2.锥形束CT(CBCT)检查
CBCT能够提供三维立体的颌骨图像,对于骨性地包天的诊断具有更高的精度。它可以清晰地显示上颌骨、下颌骨的形态、大小以及两者之间的空间位置关系。通过CBCT可以更准确地观察到颌骨的骨质结构,比如下颌骨髁突的位置、形态,上颌骨牙槽骨的发育情况等。对于一些复杂的骨性地包天病例,CBCT的三维成像优势能够更全面地了解颌骨的骨性结构异常情况,为制定治疗方案提供更精准的信息。在不同年龄患者中,CBCT检查的意义相似,但儿童由于生长发育的原因,可能需要定期复查CBCT来监测颌骨的发育变化,而成人则主要用于明确当前的骨性结构情况以确定治疗方式。
三、家族史及生长发育因素
1.家族史
如果家族中有骨性地包天的遗传倾向,那么个体患骨性地包天的可能性相对较高。因为骨性地包天可能与遗传因素有关,某些基因的遗传可能影响颌骨的发育,导致下颌骨过度生长或上颌骨发育不足等情况。例如,家族中父母一方或双方存在骨性地包天,子女出现骨性地包天的概率会比一般人群高。不同性别在家族遗传方面没有明显的特异性差异,男性和女性都可能受到家族遗传因素的影响而发生骨性地包天。
2.生长发育因素
儿童生长发育阶段:在儿童的生长发育过程中,如存在一些影响颌骨发育的因素,也可能导致骨性地包天。例如,儿童时期的不良口腔习惯,如长期的吮指、吐舌、偏侧咀嚼等,虽然主要是牙性地包天的诱因,但如果长期不纠正,也可能影响颌骨的正常发育,进而发展为骨性地包天。在儿童生长发育的不同阶段,如乳牙期、替牙期和恒牙早期,颌骨的发育速度不同,这时候如果出现影响颌骨发育的因素,对骨性地包天的形成影响不同。例如,替牙期是颌骨发育的关键时期,如果在替牙期存在上颌骨发育不足、下颌骨过度生长等情况,就容易导致骨性地包天的发生。不同性别儿童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对颌骨发育的影响因素可能存在一定差异,但总体上都是围绕颌骨的正常发育进程来判断是否出现骨性地包天的倾向。
通过以上临床症状观察、影像学检查以及家族史和生长发育因素的综合分析,可以较为准确地判断地包天是骨性还是牙性等类型,对于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具有重要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