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瘫康复训练分早期(1-2周内)、中期(2-3周后)、后期(3周后至康复后期),早期包括良肢位摆放和关节活动度训练;中期有坐位平衡训练和坐-站转移训练;后期包含步行训练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需根据患儿个体因素制定个性化方案,循序渐进调整计划,康复师与家长密切配合。
一、早期康复训练(发病后1-2周内)
(一)良肢位摆放
1.仰卧位:头部放在枕头上,不要有过伸、过屈和侧屈。患侧肩部下方垫一个薄枕头,使肩部前伸,肘关节伸直,腕关节背伸,手指伸展;患侧臀部下方垫一个枕头,使髋关节微屈、内收;患侧膝关节下方垫一个薄枕头,保持膝关节微屈。
2.健侧卧位:患侧上肢向前方伸出,肩关节屈曲约90°,肘关节伸直,手自然放置于胸前;患侧下肢屈曲,下方垫一个枕头,上方的健侧下肢自然伸直,膝关节轻度屈曲。
3.患侧卧位:头部垫枕头,患侧肩部前伸,肘关节伸直,前臂旋后,手自然伸展;患侧下肢轻度屈曲,下方垫枕头,上方的健侧下肢向前屈曲,置于床上。年龄较小的儿童进行良肢位摆放时需注意轻柔操作,避免造成患儿不适或损伤,根据儿童身体发育特点选择合适厚度的枕头等辅助用具。对于有特殊病史的患儿,如曾有肩部损伤等情况,要更谨慎调整肩部位置。
(二)关节活动度训练
1.上肢关节:被动活动肩关节,包括前屈、后伸、外展、内收等;被动活动肘关节,进行屈曲和伸展;被动活动腕关节,进行掌屈、背伸以及桡侧偏、尺侧偏;被动活动手指关节,进行屈伸和分指、并指活动。对于儿童,活动幅度要根据其关节发育情况适度调整,避免过度牵拉造成损伤。有神经系统病变导致关节活动受限的患儿,活动时要缓慢、平稳,可结合按摩等促进血液循环。
2.下肢关节:被动活动髋关节,包括屈曲、伸展、外展、内收;被动活动膝关节,进行屈曲和伸展;被动活动踝关节,进行背伸、跖屈以及内翻、外翻。对于偏瘫患儿,尤其是年龄较小的儿童,家长或康复治疗师在进行下肢关节活动度训练时,要注意保持患儿骨盆的稳定,防止代偿动作。有下肢骨骼发育异常病史的患儿,需特别关注关节活动时的力度和角度。
二、中期康复训练(发病后2-3周后)
(一)坐位平衡训练
1.无支撑坐位:让患儿坐在床边或椅子上,先从无支撑的短时间坐位开始,逐渐延长时间,训练维持坐位平衡的能力。对于儿童,可在其前方放置喜欢的玩具等吸引其注意力,帮助保持坐位。有平衡功能障碍病史的患儿,训练时可在周围放置保护用具,防止摔倒。
2.有支撑坐位:在患儿身后放置靠垫等进行支撑,然后逐渐减少支撑力度,让患儿尝试自己保持坐位平衡。可进行左右、前后方向的重心转移训练,增强坐位平衡的稳定性。对于不同年龄的患儿,重心转移的幅度和难度要逐步增加,根据其平衡能力调整训练强度。
(二)坐-站转移训练
1.借助器械辅助:使用站立架等辅助器械帮助患儿进行坐-站转移训练,先让患儿双手握住把手,双脚平稳着地,然后慢慢用力起身站立,再慢慢坐下。对于儿童,要选择适合其身高和体重的辅助器械,确保安全。有下肢肌肉力量较弱病史的患儿,在借助器械训练时,要逐渐增加助力的减少幅度。
2.无器械辅助:在患儿能够借助器械较好完成坐-站转移后,尝试无器械辅助的坐-站转移。先让患儿双脚与肩同宽,身体前倾,双手用力支撑起身站立,然后再慢慢坐下。训练过程中要注意观察患儿的体力和平衡情况,避免过度疲劳。
三、后期康复训练(发病3周后至康复后期)
(一)步行训练
1.站立平衡训练:先让患儿在平行杠内进行站立平衡训练,练习双下肢交替负重,保持身体稳定。对于儿童,可在平行杠内设置一些有趣的游戏或任务,提高其训练的积极性。有足部畸形病史的患儿,要注意观察步行时足部的受力情况,必要时使用矫正鞋垫等辅助用具。
2.迈步训练:在平行杠内进行迈步训练,先练习患侧下肢的迈步动作,治疗师可在旁边辅助,引导患儿将患侧下肢向前迈出,注意保持骨盆的稳定。然后逐渐过渡到在平行杠外进行步行训练,可使用辅助步行器等帮助患儿保持平衡。对于不同年龄的患儿,步行速度和步幅要根据其康复进展调整,确保安全和有效。
(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
1.穿衣训练:教患儿进行简单的穿衣动作,如先穿患侧上肢,再穿健侧上肢;先穿患侧下肢,再穿健侧下肢。对于儿童,可选择宽松、易穿脱的衣物,方便训练。有手指精细动作障碍病史的患儿,可先从较大的纽扣、拉链等开始训练,逐步过渡到细小的穿衣部件。
2.进食训练:训练患儿自己用勺子进食,先从较软、不易洒出的食物开始,如糊状食物等。对于儿童,可选择适合其年龄的餐具,培养良好的进食习惯。有吞咽障碍病史的患儿,要注意食物的性状和进食速度,防止呛咳。
在整个偏瘫康复训练过程中,要根据患儿的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等因素制定个性化的康复方案,康复训练要循序渐进,逐渐增加训练的强度和难度,同时要注意观察患儿的反应和康复进展,及时调整训练计划。康复治疗师和家长要密切配合,为患儿提供良好的康复环境和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