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鸣是无外界相应声源或电刺激时人耳主观感觉的声音表现多样,其常见原因有耳部疾病(外耳、中耳、内耳病变)和全身性疾病(心血管、内分泌疾病及其他疾病),评估需病史采集、耳部检查和全身性检查,治疗包括针对原发病的病因治疗和改善症状的对症治疗(药物、掩蔽、心理治疗等)需综合个体情况采取个体化措施。
耳鸣是指在无外界相应声源或电刺激时,人耳主观上感觉的声音。其表现多样,可为嗡嗡声、蝉鸣声、嘶嘶声等各种异常声音,可呈持续性或间歇性。不同人群可能因个体差异,耳鸣的具体表现有所不同,比如儿童可能难以准确描述耳鸣的具体声音,但会表现出异常的行为变化,如烦躁、注意力不集中等;老年人出现耳鸣时,可能与听力下降等衰老相关因素有关。
耳鸣的常见原因
耳部疾病:
外耳病变:外耳道耵聍栓塞、外耳道异物等,可堵塞外耳道,影响声音传导,从而引发耳鸣。不同年龄段人群外耳道耵聍栓塞的发生情况有所不同,儿童可能因玩耍时将异物塞入外耳道,老年人则可能因耵聍分泌增多且排出不畅导致。
中耳病变:中耳炎、中耳积液等中耳疾病,会影响中耳的正常传音功能,导致耳鸣。例如,儿童患急性中耳炎时,由于耳部解剖结构特点,病情变化较快,更容易引发耳鸣等症状;成年人慢性中耳炎反复发作也可能出现耳鸣情况。
内耳病变:梅尼埃病、突发性聋等内耳疾病是引起耳鸣的常见原因。梅尼埃病多发生于中青年人,其发病与内耳膜迷路积水有关,除了耳鸣外,还常伴有眩晕、听力下降等症状;突发性聋可发生于各个年龄段,突然发生的听力下降同时可能伴随耳鸣。
全身性疾病:
心血管疾病:高血压、动脉硬化等心血管疾病可影响耳部的血液供应。老年人由于血管弹性下降、血压调节功能减退等原因,更容易患高血压、动脉硬化等疾病,进而增加耳鸣的发生风险。高血压患者血压波动时,可能会出现耳鸣症状的变化。
内分泌疾病:甲状腺功能异常、糖尿病等内分泌疾病也与耳鸣相关。糖尿病患者如果血糖控制不佳,长期高血糖状态可能会损伤耳部神经和血管,导致耳鸣;甲状腺功能减退的患者可能因代谢减慢等因素影响耳部组织的正常代谢,引发耳鸣。
其他疾病:贫血、颈椎病等疾病也可能引发耳鸣。贫血患者由于血液携氧能力下降,耳部组织缺氧,可能出现耳鸣;颈椎病患者如果颈椎病变压迫椎动脉等,影响脑部血液供应,也可能波及耳部导致耳鸣。不同年龄、不同生活方式的人群患这些全身性疾病的概率不同,进而影响耳鸣的发生。例如,长期伏案工作的人群患颈椎病的概率相对较高,更容易因颈椎病引发耳鸣。
耳鸣的评估与检查
病史采集:详细询问患者耳鸣的发生时间、持续时间、音调、响度、加重或缓解因素等。对于儿童,需要向家长了解孩子出现耳鸣相关症状的具体情况,包括发病前后的生活环境、是否有耳部外伤史、家族中是否有类似耳鸣的疾病等。成年人则要询问既往的健康状况、用药史等。
耳部检查:包括耳镜检查,观察外耳道、鼓膜等情况;听力检查,如纯音测听、听性脑干反应测听等,评估听力状况以及耳鸣与听力损失的关系。儿童进行听力检查时可能需要采用更适合儿童的测试方法,如游戏测听等;成年人听力检查相对更常规,但不同年龄段的成年人听力变化特点不同,在解读听力检查结果时需要考虑年龄因素。
全身性检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可能需要进行全身性的检查,如血压测量、血糖检测、甲状腺功能检查等,以排查全身性疾病导致耳鸣的可能。老年人进行全身性检查时要注意其身体机能的变化,确保检查的安全性和准确性。
耳鸣的治疗与干预
病因治疗:如果耳鸣是由耳部疾病或全身性疾病引起,首先针对原发病进行治疗。例如,中耳炎患者需要进行抗感染等治疗;高血压患者需要通过调整血压来改善耳部血液供应,从而缓解耳鸣。对于不同病因导致的耳鸣,治疗原发病的方式和效果有所不同。儿童患者在治疗原发病时要考虑其生长发育特点,选择对儿童影响较小的治疗方法;老年人治疗全身性疾病时要兼顾其身体的耐受性。
对症治疗:
药物治疗:可使用一些改善内耳循环、营养神经的药物。但需要注意儿童和老年人等特殊人群的用药禁忌,儿童应避免使用可能影响其生长发育的耳毒性药物;老年人由于肝肾功能减退,药物代谢能力下降,用药时要谨慎选择药物种类和剂量。
掩蔽治疗:利用掩蔽器产生一种与患者耳鸣音调、响度相近的外界声音,掩盖耳鸣,从而缓解耳鸣症状。不同年龄的患者对掩蔽治疗的适应程度不同,儿童可能需要家长的配合来帮助其适应掩蔽器的使用;老年人使用掩蔽器时要考虑其操作便利性等因素。
心理治疗:耳鸣可能会给患者带来心理压力,产生焦虑、抑郁等情绪,心理治疗如认知行为疗法等有助于患者应对耳鸣带来的心理影响。不同人群的心理特点不同,儿童可能通过游戏等方式进行简单的心理疏导;成年人则可以根据其心理状态进行更有针对性的认知行为治疗。
总之,耳鸣是一种复杂的症状,其发生涉及多种因素,对于耳鸣的评估和治疗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个体情况,包括年龄、生活方式、病史等多方面因素,采取个体化的治疗和干预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