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面积脑梗塞昏迷不醒是大脑半球较大范围脑组织缺血坏死软化致脑功能受损出现昏迷,常见病因有动脉粥样硬化、心源性栓塞等,临床表现有意识障碍、神经系统体征及生命体征变化,相关检查有头颅CT、MRI、脑血管造影等,治疗原则包括超早期治疗、改善脑循环等,预后与梗死面积、治疗时机、患者基础状况有关,老年患者治疗需谨慎评估风险收益及预防并发症,儿童患者病因与先天性血管畸形等有关,治疗需考虑生长发育特点调整药物剂量并精心护理。
一、定义与基本机制
大面积脑梗塞昏迷不醒是指大脑半球较大范围的脑组织发生缺血性坏死或软化,导致脑功能严重受损,进而出现昏迷状态。脑梗塞主要是由于供应脑部血液的血管发生阻塞,如脑动脉粥样硬化基础上形成血栓,或其他部位的栓子(如心脏内的附壁血栓、脂肪栓子等)随血流进入脑动脉,堵塞血管,使得相应供血区域的脑组织缺血缺氧,发生坏死,影响了大脑的正常功能,包括意识维持相关的神经结构和通路,从而引发昏迷。
二、常见病因
1.动脉粥样硬化:是最常见的病因,多见于中老年人,患者血管壁逐渐形成粥样斑块,导致血管狭窄甚至闭塞,常见于颈内动脉、大脑中动脉等主要脑供血动脉。随着年龄增长,血管内皮易受损,脂质等物质沉积,逐渐形成斑块,影响脑部血液供应。
2.心源性栓塞:如心房颤动时,心房壁形成的附壁血栓脱落,随血液循环进入脑动脉,造成血管堵塞。心房颤动在老年人群中较为常见,尤其是有基础心脏疾病(如风湿性心脏病、冠心病等)的患者,心房收缩不协调,易形成血栓。
3.小血管病变:如腔隙性脑梗塞的小血管病变,但大面积脑梗塞相对较少由单纯小血管病变引起,多是在小血管病变基础上合并大血管的严重病变或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导致较大范围脑组织缺血。
三、临床表现及相关检查
1.临床表现
意识障碍:表现为昏迷,程度可深可浅,严重者对任何刺激均无反应。
神经系统体征:可能出现偏瘫(一侧肢体无力或瘫痪)、偏身感觉障碍(一侧身体感觉减退或消失)、偏盲(一侧视野缺失)等,还可能有瞳孔变化(如双侧瞳孔不等大等)、肌张力改变(如偏瘫侧肌张力降低或增高)等。
生命体征变化:可能出现体温、血压、呼吸等生命体征的异常,如体温升高可能与中枢性发热有关,血压波动可能与脑梗塞后颅内压变化及神经功能紊乱有关,呼吸节律改变可能提示脑干等重要部位受损。
2.相关检查
头颅CT:发病早期可发现低密度的梗死灶,有助于早期诊断,但对于超早期脑梗塞可能显示不明显。一般在发病24-48小时后,能清晰看到较大范围的低密度梗死区域。
头颅MRI:对脑梗塞的诊断敏感性更高,尤其是在发病早期就能发现梗死病灶,能更准确地显示梗死的范围、部位等情况,对于鉴别诊断也有重要价值。
脑血管造影:可以明确脑动脉的病变情况,如血管是否有狭窄、闭塞、动脉瘤等,但属于有创检查,一般在需要进一步明确血管病变以制定治疗方案时考虑。
四、治疗原则及预后相关因素
1.治疗原则
超早期治疗:如果在发病4.5-6小时内符合溶栓适应证,可考虑溶栓治疗,使堵塞的血管再通,恢复脑组织血液供应,但需要严格评估患者的病情、禁忌证等。
改善脑循环:使用改善脑血流的药物,如扩张脑血管的药物等,但要注意药物的适应证和可能的不良反应。
减轻脑水肿:大面积脑梗塞常伴有明显脑水肿,可使用甘露醇等脱水剂降低颅内压,减轻脑水肿,防止脑疝形成。
营养支持及并发症防治:维持患者的营养状况,预防肺部感染、尿路感染、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
2.预后相关因素
梗死面积大小:梗死面积越大,预后通常越差,因为大面积脑组织受损严重,脑功能恢复的可能性相对较小。
治疗时机:发病后治疗越及时,如能在超早期进行有效治疗,预后相对较好,可最大程度挽救缺血半暗带的脑组织,减少神经功能缺损。
患者基础状况:患者的年龄、是否有其他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等)也影响预后。年轻患者基础状况较好,相对预后可能比年老体弱且有多种基础疾病的患者要好;有严重基础疾病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可能更容易出现其他并发症,影响预后。
五、特殊人群情况考虑
1.老年患者:老年患者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在治疗大面积脑梗塞昏迷不醒时,需要更加谨慎地评估各种治疗措施的风险与收益。例如,在使用脱水剂时,要密切监测患者的电解质情况,因为老年患者肾脏功能相对减退,电解质紊乱的风险较高。同时,要注意预防肺部感染等并发症,加强护理,如定期翻身、拍背,保持呼吸道通畅等。
2.儿童患者:儿童大面积脑梗塞相对罕见,但病因可能与先天性血管畸形、感染等因素有关。儿童在治疗时,要充分考虑其生长发育特点,药物的选择和使用剂量需要严格按照儿童的体重、年龄等进行调整,避免使用可能影响儿童生长发育的药物。在护理方面,要特别注意预防压疮、保持营养均衡,因为儿童处于生长阶段,营养支持对其恢复至关重要。而且儿童的神经系统恢复潜力相对较大,但也需要及时、有效的治疗和精心的护理来促进恢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