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瘫可导致运动功能障碍(包括肢体无力、运动模式异常)、感觉障碍(浅感觉和深感觉障碍)、平衡与协调障碍(平衡和协调障碍)及其他伴随症状(肌肉萎缩、痉挛),不同年龄、健康状况等因素会影响这些症状的表现和机制,脑部病变破坏相关神经传导通路等是主要成因。
一、运动功能障碍
1.肢体无力
表现:偏瘫侧肢体力量明显减弱,严重者可能完全不能活动,轻者可表现为持物不稳、行走时拖曳等。从年龄角度看,儿童偏瘫可能影响其正常的运动发育,如不能正常独坐、站立、行走等;对于老年人,肢体无力可能导致日常生活自理困难,如穿衣、洗漱等动作难以完成。不同性别在偏瘫后的运动功能障碍表现上无本质差异,但由于身体机能的不同,恢复情况可能有所不同。有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的患者,由于血管病变等因素可能导致偏瘫程度相对较重,恢复相对困难。
机制:主要是由于脑部病变(如脑血管意外导致的脑梗死或脑出血等)破坏了皮质脊髓束等运动传导通路,使得大脑对肢体运动的控制能力下降,从而出现肢体无力的症状。
2.运动模式异常
表现:常见的有上肢呈现屈曲痉挛模式,即肩关节内收、内旋,肘关节屈曲,前臂旋前,腕关节屈曲,手指屈曲;下肢呈现伸展痉挛模式,即髋关节伸展、外旋,膝关节伸展,踝关节跖屈、内翻等。儿童偏瘫时运动模式异常会严重影响其运动发育的方向,导致运动发育落后于正常儿童;老年人的运动模式异常会进一步加重其日常生活的不便,例如行走时呈划圈步态等。有不同生活方式的患者,如长期吸烟饮酒的患者,其脑部血管病变风险更高,可能使运动模式异常的程度更严重。
机制:脑部病变后,神经系统的异常可塑性导致肌肉的协同运动模式占主导,正常的分离运动难以出现,从而形成特定的异常运动模式。
二、感觉障碍
1.浅感觉障碍
表现:包括痛觉、温度觉和触觉障碍。患者可能感觉偏瘫侧肢体对疼痛、冷热刺激的感知减退或消失,触摸时感觉不灵敏。儿童偏瘫时感觉障碍可能影响其对自身肢体的感知,进而影响运动的协调性发育;老年人由于感觉障碍可能更容易发生烫伤、擦伤等意外,因为不能及时感知外界的温度和接触刺激。有糖尿病病史的患者,其感觉障碍可能更明显,因为糖尿病性神经病变会累及感觉神经,导致浅感觉障碍加重。
机制:脑部病变累及感觉传导通路,如脊髓丘脑束等,使得对浅感觉的传导受到影响,导致相应的感觉障碍。
2.深感觉障碍
表现:主要表现为关节位置觉、运动觉减退或消失。患者可能无法准确感知肢体的位置及运动的方向、幅度等。儿童深感觉障碍会严重影响其平衡能力和精细运动的发育,例如无法准确拿捏物品等;老年人深感觉障碍会增加其跌倒的风险,因为不能准确感知自身肢体在空间中的位置,难以维持平衡。有高血压、动脉硬化病史的患者,深感觉障碍的发生风险相对较高,因为血管病变影响了深感觉传导通路的血供。
机制:脑部病变累及薄束、楔束等深感觉传导通路,导致对深感觉的传导出现障碍。
三、平衡与协调障碍
1.平衡障碍
表现:站立或行走时难以维持平衡,容易向偏瘫侧倾倒。儿童平衡障碍会影响其正常的站立和行走发育,导致步态不稳;老年人平衡障碍则显著增加了跌倒的可能性,而跌倒可能导致骨折等严重并发症。不同生活环境下的患者,如居住在不平坦地面较多环境中的老年人,平衡障碍可能更易导致跌倒。有帕金森病等神经系统疾病合并偏瘫的患者,平衡障碍可能更为严重。
机制:脑部病变影响了前庭脊髓束、内侧纵束等与平衡相关的神经传导通路,同时也与肌肉力量减弱、运动模式异常等因素共同作用导致平衡障碍。
2.协调障碍
表现:完成精细动作困难,如用偏瘫侧手指捏取细小物品时难以准确完成,动作笨拙、不协调。儿童协调障碍会影响其手部精细运动的发展,如绘画、书写等能力受到影响;老年人协调障碍会影响其日常生活中的精细操作,如使用餐具等。有长期大量饮酒史的患者,神经系统可能受到损害,进而加重协调障碍的程度。
机制:脑部病变破坏了基底核等与运动协调相关的结构,使得运动的协调性无法正常维持。
四、其他伴随症状
1.肌肉萎缩
表现:随着偏瘫时间的延长,偏瘫侧肢体肌肉会逐渐萎缩,表现为肢体变细、肌力进一步下降。儿童肌肉萎缩会严重影响其身体的正常生长发育,导致肢体发育不均衡;老年人肌肉萎缩会加速身体机能的衰退,加重残疾程度。有营养不良的偏瘫患者,肌肉萎缩可能进展更快,因为缺乏足够的营养物质来维持肌肉的正常状态。
机制:由于偏瘫侧肢体长期不活动或活动减少,肌肉废用性萎缩,同时神经损伤也会影响肌肉的营养供应和正常代谢。
2.痉挛
表现:偏瘫后期常出现肌肉痉挛,表现为肌肉紧张度增高,被动活动肢体时阻力增大。儿童痉挛可能影响其关节的正常发育,导致关节畸形等问题;老年人痉挛会加重疼痛和运动障碍,例如夜间痉挛发作可能影响睡眠。有癫痫病史的偏瘫患者,痉挛的发生可能与脑部异常放电等因素有关,需要特别关注。
机制:神经系统的异常可塑性使得脊髓反射兴奋性增高,同时肌肉本身的适应性改变导致肌肉持续处于紧张状态,从而出现痉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