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有自身免疫因素和遗传因素,自身免疫因素是机体免疫系统产生针对血小板的自身抗体致其减少,感染等为相关诱因,遗传因素是部分患者可能与基因突变或多态性有关;继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有感染因素,病毒、细菌感染可致血小板减少,药物因素包括药物诱导免疫反应(有潜伏期,过敏体质易发生,儿童因肝肾功能等与成人不同)和药物直接抑制骨髓造血(化疗药常见,儿童骨髓储备等与成人不同),其他疾病因素有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起源于造血干细胞的异质性髓系克隆性疾病,各年龄可发,儿童罕见)和恶性肿瘤(肿瘤细胞浸润骨髓或免疫紊乱致血小板减少,儿童恶性肿瘤少见,处理需谨慎)。
一、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一)自身免疫因素
1.发病机制:机体免疫系统产生错误的免疫反应,产生针对血小板的自身抗体。例如,体内的B淋巴细胞异常活化,产生抗血小板抗体(如抗血小板膜糖蛋白抗体等),这些抗体与血小板结合后,会被单核-巨噬细胞系统识别并破坏,导致血小板数量减少。这种情况在各年龄段均可发生,女性和男性发病机制无显著性别差异,但在不同年龄阶段的易感性可能不同,比如儿童和成人的自身免疫反应特点有所不同,儿童的免疫系统发育尚不完善,可能在感染等诱因下更易引发自身免疫攻击血小板的情况。
2.相关诱因:感染是常见诱因,如病毒感染(如风疹病毒、EB病毒、巨细胞病毒等),感染可使机体免疫系统发生紊乱,引发针对血小板的自身免疫反应。另外,一些自身免疫性疾病也可能继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等,这些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本身存在异常的免疫调节机制,容易出现血小板减少的并发症。
(二)遗传因素
部分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可能与遗传因素有关,某些基因的突变或遗传多态性可能增加个体发生该病的易感性。不过,遗传因素并非单一决定发病的因素,通常是在遗传易感性的基础上,结合环境等其他因素才会发病。例如,某些家族中可能存在相关基因的异常,使得家族成员在相同或相似的环境因素刺激下,更易出现免疫系统对血小板的攻击而发病,但不是家族中的每个成员都会必然发病。
二、继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一)感染因素
1.病毒感染:除了前面提到的引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病毒外,其他病毒感染也可能导致血小板减少。例如,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HIV感染可直接损伤骨髓造血干细胞,影响血小板的生成,同时也可能通过免疫机制破坏血小板。在儿童中,病毒感染引起的继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较为常见,儿童免疫系统相对脆弱,在感染病毒后更易出现血小板数量下降的情况。
2.细菌感染:一些细菌感染也可导致血小板减少,如败血症,严重的细菌感染可引发全身炎症反应,影响骨髓的造血功能,导致血小板生成减少;同时,细菌毒素等可能损伤血小板,使其破坏增加。不同年龄的人群在细菌感染时发生血小板减少的机制类似,但儿童由于自身免疫和造血储备功能相对较弱,在严重细菌感染时更易出现明显的血小板减少。
(二)药物因素
1.药物诱导的免疫反应:某些药物可作为半抗原与体内蛋白质结合形成抗原,引发免疫反应导致血小板减少。例如,抗生素中的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一些心血管药物如奎尼丁等,抗癫痫药物如苯妥英钠等。药物诱导的免疫性血小板减少通常有一定的潜伏期,首次用药后一般需经过一段时间机体产生免疫反应后才会出现血小板减少。不同个体对药物的反应不同,一些过敏体质的人群可能更易在使用某些药物后出现这种情况,年龄对药物诱导免疫反应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儿童的肝肾功能发育尚未完善,对药物的代谢和耐受能力与成人不同,可能在使用相同药物时发生血小板减少的风险和表现有所差异。
2.药物直接抑制骨髓造血:一些化疗药物,如烷化剂、抗代谢药物等,它们在抑制肿瘤细胞生长的同时,也会抑制骨髓造血干细胞的增殖和分化,导致血小板生成减少。这类药物在肿瘤治疗过程中较为常见,儿童在接受化疗时,由于其骨髓造血功能相对活跃但储备能力有限,使用化疗药物后更容易出现血小板减少的不良反应,需要密切监测血小板数量。
(三)其他疾病因素
1.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这是一组起源于造血干细胞的异质性髓系克隆性疾病,其特征是髓系细胞分化及发育异常,表现为无效造血、难治性血细胞减少,可伴有血小板减少。该疾病可发生在各个年龄阶段,随着年龄增长,发病风险可能增加。在儿童中较为罕见,但也有报道。患者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存在异常克隆,导致血小板生成减少和功能异常。
2.恶性肿瘤:某些恶性肿瘤可导致血小板减少,一方面,肿瘤细胞可浸润骨髓,破坏骨髓的正常造血微环境,影响血小板的生成;另一方面,肿瘤患者可能出现免疫功能紊乱,产生抗血小板抗体等导致血小板破坏增加。例如,白血病患者,白血病细胞在骨髓内大量增殖,占据正常造血空间,抑制正常造血干细胞的功能,从而引起血小板减少。不同类型的恶性肿瘤引发血小板减少的机制有所不同,但在各年龄阶段的肿瘤患者中均可能出现血小板减少的并发症,儿童恶性肿瘤相对少见,但一旦发生,血小板减少的处理需要更加谨慎,因为儿童的身体状况和耐受能力与成人不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