荨麻疹的原因包括内在因素(基础疾病、遗传、精神因素)和外在因素(食物、药物、感染、环境因素),治疗包括避免诱因(针对不同诱因采取相应避免措施)、药物治疗(抗组胺药物、糖皮质激素及其他药物),还有特殊人群(儿童、老年、妊娠期和哺乳期女性)的注意事项。
一、荨麻疹的原因
(一)内在因素
1.基础疾病: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甲状腺疾病等,可能引发荨麻疹。例如,患有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的患者,发生荨麻疹的风险可能增加,这是因为自身免疫紊乱导致机体产生异常免疫反应,进而诱发荨麻疹相关的炎症介质释放等病理过程。
2.遗传因素:部分荨麻疹具有遗传易感性。如果家族中有荨麻疹患者,个体发生荨麻疹的概率可能会高于无家族史的人群。研究发现,一些与免疫系统调节相关的基因变异可能与荨麻疹的遗传易感性有关,这些基因的异常可能影响机体对各种刺激的免疫应答,从而增加患荨麻疹的可能性。
3.精神因素:长期精神紧张、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状态可诱发或加重荨麻疹。当人体处于精神应激状态时,神经系统会通过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网络影响免疫系统功能,导致炎症介质如组胺等的释放失衡,引发荨麻疹的症状。
(二)外在因素
1.食物因素:某些食物是常见的过敏原,如鱼、虾、蟹、蛋类、牛奶等。当人体摄入这些食物后,免疫系统会将其识别为外来抗原,产生特异性免疫球蛋白E(IgE)抗体,再次接触时就会引发过敏反应,导致肥大细胞等释放组胺等介质,引起荨麻疹。例如,对虾过敏的人食用虾后,很快可能出现皮肤瘙痒、风团等荨麻疹症状。
2.药物因素:一些药物可引起荨麻疹样反应,常见的有青霉素、磺胺类药物、血清制品等。药物引起荨麻疹的机制包括免疫性机制和非免疫性机制。免疫性机制主要是药物作为半抗原与体内蛋白质结合形成完全抗原,刺激机体产生抗体,引发过敏反应;非免疫性机制则是药物直接刺激肥大细胞释放组胺等介质。比如使用青霉素后,少数人会在用药后短时间内出现荨麻疹表现。
3.感染因素:病毒感染(如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肝炎病毒感染等)、细菌感染(如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引起的败血症等)、寄生虫感染(如蛔虫、绦虫等感染)都可能诱发荨麻疹。以病毒感染为例,当病毒侵入人体后,可作为病原体刺激机体免疫系统,导致炎症反应,进而引发荨麻疹。例如,儿童患病毒性感冒后,可能出现荨麻疹症状。
4.环境因素:接触花粉、尘螨、动物皮屑等环境中的变应原可引起荨麻疹。花粉中的某些成分可被人体吸入或接触,引发过敏反应,导致皮肤出现风团、瘙痒等荨麻疹表现。例如,在花粉传播季节,对花粉过敏的人接触花粉后容易发病。
二、荨麻疹的治疗
(一)避免诱因
1.对于食物因素相关荨麻疹:明确对某种食物过敏后,应严格避免食用该食物。例如,明确对牛奶过敏的婴儿,需改用低敏配方奶粉喂养。
2.对于药物因素相关荨麻疹:立即停用可疑药物,并牢记过敏药物,就医时主动告知医生,避免再次使用同类药物。
3.对于感染因素相关荨麻疹:积极治疗感染性疾病。如细菌感染引起的,需根据细菌种类选用合适的抗生素进行抗感染治疗;病毒感染引起的,可进行相应的抗病毒对症支持治疗等。
4.对于环境因素相关荨麻疹:尽量避免接触已知的环境变应原。如在花粉季节减少外出,室内使用空气净化器、定期清洁灰尘等减少尘螨接触;对动物皮屑过敏者避免接触宠物等。
(二)药物治疗
1.抗组胺药物:是治疗荨麻疹的一线药物。如第二代抗组胺药物氯雷他定、西替利嗪等,具有起效快、作用持久、不良反应相对较少等优点。对于儿童患者,需根据年龄和体重选择合适的剂型和剂量,且要注意药物可能引起的嗜睡等不良反应,在用药期间避免驾驶或操作机械等。
2.糖皮质激素:一般用于病情严重、常规治疗无效的急性荨麻疹或伴有喉头水肿等严重情况的患者。如泼尼松等,但糖皮质激素不宜长期使用,避免引起较多不良反应,如骨质疏松、血糖升高、感染风险增加等,使用时需严格掌握适应证和剂量。
3.其他药物:对于慢性荨麻疹,还可能使用免疫抑制剂等药物,如环孢素等,但这些药物具有一定的副作用,使用时需谨慎评估获益与风险。
(三)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患者:儿童荨麻疹的治疗需更加谨慎。在选择药物时,要考虑儿童的年龄、体重等因素,优先选择适合儿童的剂型,如糖浆剂等。同时,要密切观察药物不良反应,因为儿童对药物的耐受性和反应可能与成人不同。例如,使用抗组胺药物时,要注意儿童可能出现的烦躁、嗜睡等情况,必要时调整药物剂量或更换药物。
2.老年患者:老年荨麻疹患者常伴有其他基础疾病,在治疗时要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例如,老年患者可能同时服用治疗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的药物,使用抗组胺药物等可能与这些药物发生相互作用,影响疗效或增加不良反应风险。同时,要关注老年患者的肝肾功能,因为药物代谢和排泄主要通过肝肾,肝肾功能减退可能影响药物的代谢和清除,需要调整药物剂量。
3.妊娠期和哺乳期女性:妊娠期和哺乳期女性患荨麻疹时,治疗需权衡药物对胎儿或婴儿的影响。一般优先选择相对安全的药物,如第二代抗组胺药物等,但仍需在医生的指导下谨慎使用,因为某些药物可能通过胎盘或乳汁影响胎儿或婴儿的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