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鸣是无外界相应声源或电刺激时耳内或头部主观感觉的声音有多种形式可呈持续或间歇常见原因有耳部疾病如外耳中耳内耳病变及全身性疾病如心血管内分泌等疾病评估包括病史采集耳部检查全身性检查治疗原则有病因治疗对症治疗包括药物掩蔽心理治疗特殊人群儿童需家长重视老年人多与全身性疾病相关妊娠期女性要谨慎评估检查和治疗手段对胎儿的影响。
一、耳鸣的定义与表现
耳鸣是指在无外界相应声源或电刺激时,耳内或头部所产生的主观感觉的声音,可表现为嗡嗡响、鸣声、嘶鸣声等多种形式,可呈持续性或间歇性。
二、常见原因
(一)耳部疾病
1.外耳病变:外耳道耵聍栓塞、外耳道异物等刺激外耳道皮肤及鼓膜,可引起耳鸣。例如,外耳道耵聍完全阻塞外耳道时,就可能出现耳鸣症状,其发生率与耵聍阻塞程度相关,有研究显示耵聍完全阻塞外耳道者中耳鸣发生率较高。
2.中耳病变:中耳炎、咽鼓管功能障碍等。分泌性中耳炎患者中耳腔存在积液,可导致耳鸣,据统计分泌性中耳炎患者中约有一定比例伴随耳鸣症状。咽鼓管功能障碍时,中耳内外压力不平衡,也易引发耳鸣。
3.内耳病变:梅尼埃病、突发性耳聋、噪声性聋等。梅尼埃病除了有眩晕、听力下降外,耳鸣也是常见症状之一,其耳鸣发生率较高;噪声性聋多因长期暴露于噪声环境中引起,长期的噪声刺激损伤内耳毛细胞等结构,从而导致耳鸣,在长期噪声作业人群中耳鸣发生率明显高于普通人群。
(二)全身性疾病
1.心血管疾病:高血压、动脉硬化等。高血压患者由于血管压力改变,可能影响内耳的血液供应,从而引发耳鸣,有研究表明高血压患者中耳鸣的患病率高于血压正常人群;动脉硬化会使血管狭窄,影响内耳血液循环,增加耳鸣发生风险。
2.内分泌疾病:甲状腺功能异常、糖尿病等。甲状腺功能减退时,机体代谢减缓,可能影响内耳的代谢环境,导致耳鸣;糖尿病患者长期高血糖状态可引起微血管病变,影响内耳神经和血管,进而出现耳鸣,糖尿病病程较长且血糖控制不佳者耳鸣发生率相对较高。
3.其他全身性疾病:贫血、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等。贫血患者由于血液携氧能力下降,内耳组织缺氧,可导致耳鸣;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时,神经调节失衡,也可能波及内耳相关神经,引发耳鸣。
三、评估与检查
1.病史采集:详细询问患者耳鸣的起始时间、持续时间、音调、响度、加重或缓解因素,以及是否伴随听力下降、眩晕、头痛等其他症状,同时了解患者的耳部疾病史、全身性疾病史、噪声暴露史、用药史等。例如,询问患者是否长期处于噪声环境工作,是否有过耳部感染病史等。
2.耳部检查:包括耳镜检查,观察外耳道、鼓膜等情况;听力学检查,如纯音听阈测试、声导抗测试等,了解听力情况和中耳功能;前庭功能检查等。纯音听阈测试可以明确患者听力损失的程度和频率范围,声导抗测试有助于判断中耳病变情况。
3.全身性检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可能需要进行血常规、血糖、血脂、甲状腺功能等检查,以排查全身性疾病导致耳鸣的可能。例如,血常规检查可了解是否有贫血等情况,血糖、血脂检查有助于评估心血管疾病相关风险,甲状腺功能检查可判断甲状腺功能是否异常。
四、治疗原则
1.病因治疗:针对引起耳鸣的原发疾病进行治疗。如果是外耳道耵聍栓塞引起的耳鸣,取出耵聍后耳鸣可缓解;如果是分泌性中耳炎引起的耳鸣,积极治疗中耳炎,如通过药物治疗或手术治疗改善中耳通气引流后,耳鸣可能减轻或消失;如果是高血压引起的耳鸣,通过控制血压,使血压稳定在正常范围,耳鸣症状可能会有所改善。
2.对症治疗
药物治疗:可使用改善内耳微循环的药物,如银杏叶制剂等;营养神经的药物,如甲钴胺等。但药物使用需谨慎,应在医生指导下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用,避免不恰当用药。
掩蔽治疗:利用掩蔽器产生一种与患者耳鸣音调、响度相近的外界声音,掩盖耳鸣,从而缓解耳鸣症状。
心理治疗:对于长期耳鸣导致心理压力大、焦虑、抑郁等情况的患者,可进行心理疏导或认知行为疗法等心理治疗,帮助患者缓解心理负担,适应耳鸣。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一)儿童
儿童出现耳鸣时,家长应高度重视。儿童耳鸣可能与耵聍栓塞、分泌性中耳炎、上呼吸道感染引起的咽鼓管功能障碍等有关。家长要注意观察儿童是否有抓耳、哭闹不安等表现,及时带儿童就医。儿童由于表达能力有限,病史采集可能不准确,需要医生仔细检查和综合判断。在治疗上,应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如针对耵聍栓塞的安全取出等,避免使用可能对儿童听力等有影响的不恰当药物。
(二)老年人
老年人耳鸣较为常见,多与全身性疾病相关,如心血管疾病、内分泌疾病等。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在评估和治疗耳鸣时,要全面考虑其全身性疾病情况,在进行检查和治疗时要更加注重安全性。例如,在使用药物治疗时,要考虑药物对老年人肝肾功能的影响以及与其他疾病用药的相互作用等。同时,老年人可能存在心理调适能力相对较弱的情况,需要关注其心理状态,给予更多的关怀和心理支持。
(三)妊娠期女性
妊娠期女性出现耳鸣时,要谨慎评估检查和治疗手段对胎儿的影响。例如,在进行影像学检查时要权衡利弊,选择对胎儿影响最小的方式;在用药时要避免使用对胎儿有潜在风险的药物,应在妇产科医生和耳鼻喉科医生共同指导下进行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