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瘫是以面部表情肌群运动功能障碍为主要特征的疾病可由多种原因引起发病机制是面神经受损致面部肌肉运动障碍表现为患侧面部表情肌瘫痪等辅助检查有电生理和影像学检查治疗有药物康复物理治疗预后多数可恢复少数留后遗症;中风是脑部血管突然破裂或阻塞致脑组织损伤的疾病分缺血性和出血性缺血性因脑血管狭窄闭塞等出血性因血管破裂等表现各异辅助检查有影像学和血管检查治疗缺血性有溶栓抗血小板聚集等出血性有降颅压调控血压等预后与病情严重程度相关。
一、定义与发病机制
面瘫
是一种以面部表情肌群运动功能障碍为主要特征的疾病,可由多种原因引起,如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最常见的周围性面瘫原因),主要是面神经管内段面神经的非特异性炎症导致神经水肿、受压,影响面神经传导功能;也可见于感染(如带状疱疹病毒等感染累及面神经)、外伤(颞骨骨折等导致面神经损伤)等情况。其发病机制主要是面神经受损后,所支配的面部肌肉失去神经调控,出现运动功能障碍。各年龄段均可发病,无明显性别差异,生活方式方面,过度疲劳、面部受冷风吹袭等可能增加特发性面瘫的发病风险。
中风
又称脑卒中,是由于脑部血管突然破裂或因血管阻塞导致血液不能流入大脑而引起脑组织损伤的一组疾病。包括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缺血性脑卒中主要是各种原因导致脑血管狭窄、闭塞,如动脉粥样硬化使血管内膜增厚、斑块形成,血流受阻,导致局部脑组织缺血缺氧坏死;出血性脑卒中多因高血压合并细小动脉硬化,血管破裂出血,压迫周围脑组织。好发于中老年人,男性略多于女性,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吸烟、酗酒等不良生活方式是重要的危险因素,有相关基础病史者发病风险更高。
二、临床表现
面瘫
主要表现为患侧面部表情肌瘫痪,额纹消失,不能皱额蹙眉,眼裂不能闭合或闭合不全,闭眼时眼球向上外方转动,露出白色巩膜(贝尔征),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露齿时口角偏向健侧,鼓气和吹口哨时漏气等。一般感觉功能不受累,若为病毒感染等原因,可能伴有耳部疼痛、疱疹等表现。症状多在数小时或1-3天内达到高峰。
中风
缺血性脑卒中:症状因缺血部位和范围不同而异,常见症状有突然出现的一侧肢体无力或麻木,持物不稳、行走困难;一侧面部麻木或口角歪斜;言语不清或理解困难;双眼向一侧凝视;视物模糊或失明;头痛、呕吐等。一般症状在发病后逐渐进展或在数小时内达到高峰。
出血性脑卒中:起病较急,常表现为头痛、恶心、呕吐等颅内压增高症状,随即出现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如上述的肢体无力、言语障碍等,病情常在数分钟至数小时内达到高峰,严重者可迅速昏迷。
三、辅助检查
面瘫
电生理检查:常用面神经传导速度测定及肌电图检查,可评估面神经的传导功能,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时可见患侧面神经传导速度减慢,波幅降低等改变。
影像学检查:头部CT或MRI一般无明显异常,若为肿瘤、外伤等原因导致的面瘫,CT或MRI可发现相应病变。
中风
影像学检查
头部CT:是出血性脑卒中的首选检查方法,发病后可迅速发现高密度出血灶,有助于出血性脑卒中的诊断;对于缺血性脑卒中,发病24-48小时内可显示低密度梗死灶。
头部MRI:对脑梗死的早期诊断、发现脑干及小脑梗死灶优于CT,弥散加权成像(DWI)在缺血性脑卒中发病数分钟内即可发现高信号的梗死灶,对早期诊断意义重大。
血管检查:如脑血管造影(DSA)、经颅多普勒超声(TCD)等,可明确脑血管的形态、有无狭窄、闭塞或破裂等情况,有助于缺血性或出血性脑卒中的病因诊断。
四、治疗原则
面瘫
药物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早期可使用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减轻面神经水肿,抗病毒药物(如阿昔洛韦)用于病毒感染相关的面瘫;B族维生素(如甲钴胺)营养神经。
康复治疗:发病1周后可开始进行面部肌肉的康复训练,如皱眉、闭眼、鼓腮等动作的训练,可促进面神经功能恢复。
物理治疗:急性期可使用超短波、低中频电疗等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减轻水肿。
中风
缺血性脑卒中
早期溶栓治疗:在发病4.5-6小时内符合溶栓指征者可选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等进行溶栓治疗,以恢复脑血流。
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常用药物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可防止血栓进一步形成。
神经保护治疗:使用依达拉奉等药物减轻缺血再灌注损伤。
康复治疗:病情稳定后尽早进行康复训练,包括肢体运动功能、言语功能等的康复,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和生活自理能力的提高。
出血性脑卒中
降低颅内压:使用甘露醇等药物降低颅内压,减轻脑水肿。
调控血压:根据患者情况合理调控血压,一般血压不宜降得过低,以免影响脑灌注。
手术治疗:对于大量脑出血或脑叶出血等情况,符合手术指征者可考虑手术清除血肿,降低颅内压。
五、预后
面瘫
特发性面神经麻痹多数患者可在数周-1-3个月内恢复,约85%的患者可完全恢复,少数患者可能遗留面部肌肉痉挛、联带运动等后遗症。年龄较大、伴有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恢复相对较差。
中风
预后与病情严重程度密切相关,一般来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若能及时得到治疗,部分可恢复较好,但仍有部分患者会遗留不同程度的后遗症,如肢体残疾、言语障碍等;出血性脑卒中患者病死率和致残率较高,病情较轻者经治疗可能恢复部分功能,严重者可危及生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