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鸣是无外界相应声源或电刺激时人耳主观感受到的常见听觉紊乱综合征,按病因分耳源性(外耳、中耳、内耳疾病致)和非耳源性(心血管、神经、其他系统疾病致),按性质分主观性(仅患者觉)和客观性(检查者可闻),症状有声响多样、响度各异且影响不同人群生活,诊断靠病史采集、耳部等检查,治疗针对病因,无法明确则对症,不同人群治疗需考虑个体差异。
一、耳鸣的定义
耳鸣是指在无外界相应声源或电刺激时,人耳主观感受到的声音。它是一种常见的听觉紊乱综合征。
二、耳鸣的分类
(一)按病因分类
1.耳源性耳鸣
外耳疾病:外耳道耵聍栓塞、外耳道异物等刺激外耳道可引起耳鸣。例如,外耳道耵聍完全阻塞外耳道时,可能会导致耳鸣,其发生机制是耵聍刺激外耳道皮肤及鼓膜,影响声音传导相关结构。不同年龄人群都可能发生外耳道耵聍栓塞,儿童可能因玩耍时将异物塞入外耳道等情况导致,成人则可能因耵聍分泌过多且排出不畅引起。
中耳疾病:中耳炎(如分泌性中耳炎、化脓性中耳炎)、中耳胆脂瘤等。分泌性中耳炎时,中耳腔积液,影响了声音的正常传导,从而引发耳鸣。儿童由于咽鼓管较成人短、平、宽,更容易患分泌性中耳炎,进而出现耳鸣;成人则可能因上呼吸道感染等因素诱发分泌性中耳炎导致耳鸣。
内耳疾病:梅尼埃病、突发性耳聋、噪声性耳聋、老年性耳聋等。梅尼埃病的病理基础是内耳膜迷路积水,患者除了有耳鸣症状外,还伴有眩晕、听力下降等。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内耳结构和功能发生退变,容易出现老年性耳聋及耳鸣,其耳鸣可能是内耳毛细胞等结构退变影响听觉信号传导所致;长期处于噪声环境中的人群,噪声损伤内耳毛细胞,会引发噪声性耳聋及耳鸣。
2.非耳源性耳鸣
心血管疾病:高血压、动脉硬化、血管畸形等。高血压患者血压波动时,可能影响耳部的血液供应,导致耳鸣。高血压在不同年龄、性别人群中都有较高的患病率,中老年人群相对更常见,男性和女性患病风险有所不同,且生活方式不健康(如高盐饮食、缺乏运动等)会增加患病风险,进而可能引发耳鸣。动脉硬化会使血管弹性下降,影响耳部血液灌注,引起耳鸣。
神经系统疾病:脑供血不足、听神经瘤、多发性硬化等。脑供血不足时,耳部神经得不到充足血液供应,可能出现耳鸣。中老年人由于血管硬化等原因,脑供血不足相对常见,进而可能导致耳鸣;听神经瘤是一种生长在听神经上的肿瘤,会压迫听神经,引起耳鸣,多见于成年人,不同性别发病无明显差异。
其他系统疾病:内分泌疾病(如甲状腺功能异常)、颈椎病等。甲状腺功能减退时,可能影响身体的代谢等功能,进而波及耳部出现耳鸣。不同年龄人群都可能患甲状腺功能异常,女性相对男性在某些甲状腺疾病上患病率稍高;颈椎病患者由于颈椎病变压迫神经等结构,可能影响耳部的神经传导,导致耳鸣,长期伏案工作等不良生活方式的人群容易患颈椎病,进而可能出现耳鸣。
(二)按耳鸣性质分类
1.主观性耳鸣
这是最常见的耳鸣类型,只有患者自己能感觉到耳鸣声,检查者无法听到。其产生机制较为复杂,可能与内耳毛细胞功能紊乱、神经传导异常等有关。例如,长期精神压力大的人群,可能因神经功能紊乱引发主观性耳鸣,不同年龄、性别人群均可发生,长期处于高压力工作环境的人群更易出现。
2.客观性耳鸣
这种耳鸣不仅患者能感觉到,检查者也可能通过听诊器等设备听到。客观性耳鸣又分为血管性客观性耳鸣和肌源性客观性耳鸣等。血管性客观性耳鸣是由于耳部周围血管的异常搏动等引起,如颈静脉球体瘤可导致血管性客观性耳鸣,其发生与血管的病变有关;肌源性客观性耳鸣是由腭肌、镫骨肌等肌肉收缩产生的声音引起,例如腭肌阵挛可导致肌源性客观性耳鸣。
三、耳鸣的症状表现
耳鸣的声音多种多样,可为蝉鸣声、嗡嗡声、嘶嘶声等不同性质的声音。耳鸣的响度也各不相同,有的很轻,不影响日常生活;有的很响,严重干扰患者的听力、睡眠、情绪等。例如,严重的耳鸣可能使患者无法正常入睡,长期睡眠不足又会加重耳鸣症状,形成恶性循环。不同年龄人群耳鸣对生活的影响程度有所不同,儿童可能因耳鸣影响学习时的注意力等,成年人可能因耳鸣影响工作效率和社交等,老年人可能因耳鸣影响与他人的交流和自身的心理健康等。
四、耳鸣的诊断
医生通常会通过详细的病史采集、耳部检查(包括外耳道、鼓膜等检查)、听力学检查(如纯音听阈测试、声导抗测试等)、影像学检查(如颞骨CT、内耳MRI等)来明确耳鸣的病因、性质等。例如,纯音听阈测试可以评估患者的听力损失程度,声导抗测试能了解中耳的功能状态,通过这些检查综合判断耳鸣的相关情况。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检查时需要采取相应合适的方式,儿童可能需要在安静舒适的环境下,采用游戏化等方式进行听力学检查;老年人可能需要更耐心地配合检查,医生要考虑老年人的身体状况等因素。
五、耳鸣的治疗原则
首先要针对病因进行治疗,如治疗外耳道耵聍栓塞、控制高血压等。如果是无法明确病因的耳鸣,主要是进行对症治疗,包括药物治疗(如使用改善内耳微循环的药物、营养神经的药物等)、耳鸣习服疗法、认知行为疗法等。对于不同人群,治疗方式的选择需要考虑个体差异,儿童患者尽量优先选择非药物干预方法,如通过声音疗法等缓解耳鸣;老年人则要综合考虑其身体状况、基础疾病等因素,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为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