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血栓介入治疗是通过导管等器械将药物或器械输送至脑部血栓部位开通血管恢复脑血流,适用发病24小时内符合适应证且一般状况好无禁忌证的患者,方法有动脉溶栓和机械取栓,优势是再通率高、改善预后,风险与并发症有出血、再灌注损伤、血管损伤等,术后护理包括生命体征和穿刺部位监测,康复有早期和长期,不同人群如老年、儿童、女性患者各有特点及注意事项。
一、脑血栓介入治疗的定义与原理
脑血栓介入治疗是通过导管等介入器械将药物或器械输送至脑部血栓部位,以开通血管、恢复脑血流的一种治疗方法。其原理是利用导管技术到达血栓所在的脑血管,通过溶栓药物直接作用于血栓使其溶解,或采用机械取栓的方式将血栓取出,从而改善脑部的血液供应。
二、脑血栓介入治疗的适用情况
1.发病时间:一般来说,对于大血管闭塞导致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发病6小时内是静脉溶栓的时间窗,而在发病24小时内如果符合介入治疗的适应证,可进行动脉溶栓、机械取栓等介入治疗。对于一些发病时间稍长,但侧支循环较好的患者,也可能考虑介入治疗。
2.患者自身情况:患者的一般状况较好,没有严重的出血倾向、严重的肝肾功能不全等禁忌证。例如,年龄不是绝对禁忌,但需要综合评估患者的心肺功能等整体情况,对于老年患者,如果身体状况允许,也可以考虑介入治疗。
三、脑血栓介入治疗的方法
1.动脉溶栓:通过导管将溶栓药物直接注入到脑动脉的血栓部位,使血栓溶解。常用的溶栓药物有尿激酶等。药物直接作用于血栓局部,能够在相对高浓度下发挥溶栓作用,提高溶栓的效果,但同时也需要密切监测出血等并发症。
2.机械取栓:利用特殊的取栓装置,如支架取栓器等,通过导管到达血栓部位,将血栓捕获并取出。机械取栓对于大血管闭塞的再通率较高,能够迅速恢复脑血流。例如,在急性大血管闭塞性脑卒中患者中,机械取栓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预后,降低致残率和死亡率。
四、脑血栓介入治疗的优势
1.再通率高:相比单纯的静脉溶栓,动脉溶栓和机械取栓等介入治疗方法能够更直接地针对血栓部位,再通率往往更高。研究表明,机械取栓对于大血管闭塞的再通率可达到70%-80%以上,明显高于静脉溶栓的再通率。
2.改善预后:及时恢复脑血流可以减少脑梗死的面积,降低患者的致残率和死亡率。通过介入治疗使血管再通后,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能够得到更好的恢复,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例如,一些接受及时介入治疗的患者能够重新恢复行走、语言等功能。
五、脑血栓介入治疗的风险与并发症
1.出血风险:无论是动脉溶栓还是机械取栓,都有出血的风险。出血可能发生在脑部原梗死部位或其他部位,严重的脑出血可能导致患者病情加重,甚至危及生命。例如,在机械取栓过程中,血管的再通可能导致血管壁的损伤,从而引起出血。
2.再灌注损伤:血管再通后,血液重新灌注到缺血区,可能会引起再灌注损伤,导致脑水肿加重等情况。再灌注损伤可能会进一步加重神经功能缺损,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颅内压等情况,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如脱水降颅压等。
3.血管损伤:在介入操作过程中,可能会导致血管的损伤,如血管痉挛、血管破裂等。血管痉挛可能会影响再通效果,血管破裂则会引起严重的出血并发症。
六、脑血栓介入治疗后的护理与康复
1.术后护理
生命体征监测:术后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血压、心率、呼吸、体温等生命体征,因为这些指标的变化可能提示患者的病情变化。例如,血压过高可能会增加再出血的风险,需要及时调整血压。
穿刺部位护理:对于介入治疗中穿刺的部位,如股动脉穿刺点等,需要密切观察有无出血、血肿等情况。要保持穿刺部位的清洁、干燥,避免感染。
2.康复治疗
早期康复:在患者病情稳定后,应尽早开始康复治疗。康复治疗包括肢体的被动运动、主动运动训练,语言功能训练等。例如,对于有肢体瘫痪的患者,早期的被动运动可以预防肌肉萎缩、关节僵硬等并发症,随着病情的恢复,逐渐进行主动运动训练,促进肢体功能的恢复。语言功能训练则根据患者的语言障碍类型进行针对性训练,如失语症患者的语言康复训练等。
长期康复:康复治疗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患者和家属的长期配合。除了医院内的康复治疗,患者在出院后也需要继续进行康复训练,如在家中进行简单的肢体运动、语言训练等,同时还可以结合物理治疗、作业治疗等多种康复手段,促进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和生活自理能力的提高。
七、不同人群在脑血栓介入治疗中的特点及注意事项
1.老年患者
特点:老年患者往往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身体的各器官功能相对较弱,对手术的耐受性可能较差。
注意事项:在进行介入治疗前,需要充分评估患者的整体状况,控制好基础疾病,如将血压、血糖等调整到相对合适的范围。术后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和病情变化,加强基础护理,预防肺部感染、泌尿系统感染等并发症。
2.儿童患者:儿童脑血栓相对较少见,但一旦发生,由于儿童的脑血管解剖结构和生理功能与成人不同,在介入治疗时需要更加谨慎。儿童的血管较细,操作难度相对较大,而且儿童对手术的耐受性和恢复能力也与成人不同。在介入治疗前需要严格掌握适应证,术后要特别注意防止血管痉挛等情况,加强对患儿的护理和康复观察。
3.女性患者:女性患者在介入治疗中的注意事项与男性类似,但需要考虑到女性的特殊生理情况,如月经周期等。在术前要询问患者的月经情况,术后要注意观察穿刺部位的出血等情况,因为女性在某些生理阶段可能凝血功能略有不同。同时,在康复过程中,要关注女性患者的心理状态,因为疾病和治疗可能对女性患者的心理产生较大影响,需要给予心理支持和疏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