荨麻疹病因复杂,表现为风团、血管性水肿,靠临床表现诊断,一般治疗找诱因等,药物用抗组胺药等;麻疹由麻疹病毒引起,经飞沫传播,有潜伏期等过程,靠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诊断,一般治疗隔离休息等,药物对症治疗为主。
一、病因方面
荨麻疹:病因较为复杂,约3/4的患者难以找到确切病因。常见诱因包括食物(如鱼、虾、蟹、蛋类等)、药物(如青霉素、血清制剂等)、感染(如病毒感染、细菌感染等)、吸入物(如花粉、尘螨、动物皮屑等)、接触物(如某些植物、化妆品等)、物理因素(如冷、热、日光、摩擦及压力等)、精神因素(如情绪波动、焦虑等)和内分泌改变(如月经紊乱、妊娠等)等。不同年龄、性别人群的诱因可能有所不同,例如儿童可能更易因食物或病毒感染引发荨麻疹;女性在月经前期或妊娠期可能因内分泌变化而诱发荨麻疹。生活方式方面,长期精神压力大、频繁接触可疑过敏原等都可能增加荨麻疹的发病风险。有过敏病史的人群患荨麻疹的几率相对更高。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麻疹病毒只有一个血清型,人是唯一宿主。传染源主要是急性期患者,患者在出疹前5天至出疹后5天均具有传染性。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密切接触者也可通过污染病毒的手传播。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但6个月至5岁儿童发病率最高。性别差异不明显,生活在卫生条件差、人口密集地区的人群更易感染麻疹。未接种麻疹疫苗的人群普遍易感,有麻疹病史的人可获得持久免疫力。
二、临床表现方面
荨麻疹:
症状特点:主要表现为风团和(或)血管性水肿。风团大小和形态不一,常突然发生,数小时内逐渐消退,消退后不留痕迹,但新的风团可陆续发生,此起彼伏。自觉瘙痒剧烈。根据病程可分为急性荨麻疹(病程小于6周)和慢性荨麻疹(病程大于6周)。急性荨麻疹患者可能伴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消化道症状,严重者可出现呼吸困难、过敏性休克等全身症状;慢性荨麻疹患者一般全身症状较轻,但病情易反复,可持续数月或数年。不同年龄人群的表现可能有差异,儿童荨麻疹患者风团可能更易出现在暴露部位,且瘙痒可能影响睡眠和日常生活;老年患者可能对瘙痒的耐受程度不同,病情反复可能影响生活质量。
体征表现:皮肤可见隆起的风团,颜色可呈红色或白色,风团边界清楚,周围有红晕。血管性水肿表现为皮肤深层水肿,多见于眼睑、口唇、外生殖器等组织疏松部位,肿胀明显但皮肤表面光滑,肤色正常或淡红,一般无瘙痒或仅有轻度瘙痒。
麻疹:
症状特点:临床过程分为潜伏期、前驱期、出疹期、恢复期。潜伏期一般为6-18天,平均10天左右,潜伏期末可有低热。前驱期持续3-4天,主要表现为发热、咳嗽、流涕、流泪、咽部充血等卡他症状,同时在口腔颊黏膜处可见麻疹黏膜斑(Koplik斑),这是麻疹的特征性体征,具有早期诊断价值。出疹期多在发热3-4天后出现皮疹,皮疹先见于耳后、发际,渐及额、面、颈部,然后自上而下蔓延至躯干、四肢,最后达手掌和足底,为红色斑丘疹,大小不等,可融合成片,疹间可见正常皮肤。出疹时体温进一步升高。恢复期出疹3-5天后,体温逐渐下降,症状减轻,皮疹按出疹顺序消退,留有色素沉着及糠麸样脱屑。不同年龄的麻疹患者临床表现可能有差异,儿童患者症状可能相对典型,但也可能因免疫功能尚未完全发育而出现并发症的风险较高;成人麻疹病情可能更严重,并发症发生率相对较高。
三、诊断方面
荨麻疹:主要根据典型的临床表现进行诊断,如特征性的风团、血管性水肿及消退后不留痕迹等。必要时可进行实验室检查,如血常规(部分患者可有嗜酸性粒细胞增高)、血清IgE检测(有助于判断是否存在过敏状态)、变应原检测(可帮助寻找可能的过敏原)等。医生会详细询问病史,包括发病诱因、病程、症状特点等,以综合判断病情。例如,对于慢性荨麻疹患者,需要详细询问多年来的发病情况、可能的诱因等。
麻疹:
依据临床表现:根据患者的接触史、典型的临床经过(发热、卡他症状、麻疹黏膜斑、皮疹特点等)可初步诊断。
实验室检查:可进行病毒学检查,如取患者鼻咽分泌物、血、尿沉渣细胞等进行麻疹病毒分离;也可检测血清中麻疹特异性IgM抗体,一般在出疹后1-2天即可阳性,是早期诊断麻疹的重要依据。还可进行血常规检查,可见白细胞总数减少,淋巴细胞相对增多。
四、治疗方面
荨麻疹:
一般治疗:积极寻找并去除诱因,如避免接触可疑过敏原、调整精神状态等。对于瘙痒明显的患者,要避免搔抓,以免加重皮损。不同年龄患者的一般治疗措施略有不同,儿童患者需要家长协助避免搔抓,保持皮肤清洁;老年患者要注意皮肤保湿,避免因皮肤干燥加重瘙痒。
药物治疗:常用药物有抗组胺药,如西替利嗪、氯雷他定等,可缓解瘙痒和风团症状。但要注意儿童使用抗组胺药需选择适合儿童剂型且严格按照年龄调整剂量,避免使用不适合低龄儿童的药物。对于病情严重、伴有全身症状的患者,可能需要使用糖皮质激素等药物,但需谨慎使用并密切观察不良反应。
麻疹:
一般治疗:患者需隔离休息,保持室内适当的温度、湿度和通风。给予易消化、营养丰富的食物,保证充足的水分摄入。对于不同年龄患者,护理措施有所不同,儿童患者需要特别注意饮食营养和休息,家长要协助做好隔离和护理工作;成人患者也要保证充足休息和合理饮食以促进康复。
药物治疗:目前尚无特效抗麻疹病毒药物,主要是对症治疗。高热时可采用物理降温,如温水擦浴等,避免使用强烈退热剂,以防虚脱;咳嗽明显者可给予止咳药物。对于有并发症的患者,如出现肺炎、喉炎等,需进行相应的抗感染、保持呼吸道通畅等治疗。未接种麻疹疫苗的密切接触者,可在接触后5天内注射丙种球蛋白进行被动免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