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癌是发生在口腔黏膜组织的恶性肿瘤,有肿块、溃疡、疼痛、出血、功能障碍等常见症状,由吸烟饮酒、口腔卫生不良、咀嚼槟榔、紫外线照射、营养不良、病毒感染、遗传因素等引起,40岁以上、有吸烟饮酒习惯、咀嚼槟榔、口腔卫生差、有家族史、长期紫外线暴露、营养不良者为高危人群,通过临床检查、影像学检查、病理检查诊断,治疗有手术、放疗、化疗,可通过改变不良习惯、保持口腔卫生、注意防晒、均衡饮食、定期检查、及时处理病变、遗传咨询来预防。
一、定义
口腔癌是发生在口腔黏膜组织的恶性肿瘤,包括唇癌、牙龈癌、舌癌、软硬腭癌、颌骨癌、口底癌、口咽癌、涎腺癌和上颌窦癌以及发生于颜面部皮肤黏膜的癌症等。
二、常见症状
1.肿块:口腔内可出现无痛性或疼痛性的肿块,有的肿块可迅速增大。例如舌癌常表现为舌部的肿块,质地较硬,活动度差。
2.溃疡:经久不愈的溃疡,一般溃疡面积较大,边缘不整齐,基底有浸润,疼痛不明显或逐渐加重。如口腔溃疡若超过两周仍不愈合,需警惕口腔癌的可能。
3.疼痛:随着病情发展,肿瘤侵犯周围组织或神经时可引起疼痛,疼痛可放射至耳部等部位。比如牙龈癌可出现牙痛,且疼痛逐渐加重,不易缓解。
4.出血:口腔内可出现不明原因的出血,如痰中带血、唾液中带血等。例如口咽癌可能出现吞咽时痰中带血的情况。
5.功能障碍:肿瘤累及咀嚼肌、颌骨等时可导致张口困难、咀嚼困难、说话不清等功能障碍。像颊癌可能影响张口,导致进食和说话受限。
三、发病原因
1.吸烟和饮酒:吸烟是口腔癌的重要危险因素,烟草燃烧产生的多种有害物质可致癌。饮酒也与口腔癌的发生密切相关,酒精可作为致癌物的溶剂,促进致癌物进入口腔黏膜。据相关研究,长期大量吸烟饮酒者患口腔癌的风险明显高于不吸烟不饮酒者。
2.口腔卫生不良:口腔卫生状况差,细菌或真菌滋生繁殖,长期慢性炎症刺激可能增加口腔癌的发生几率。例如牙菌斑、牙结石等长期刺激口腔黏膜,易诱发癌变。
3.咀嚼槟榔:咀嚼槟榔是口腔癌的高发因素之一,槟榔中含有的槟榔碱等成分具有细胞毒性,长期咀嚼可导致口腔黏膜下纤维性变,进而恶变。
4.紫外线照射:长期暴露在阳光下,口唇部位皮肤黏膜受紫外线照射,增加唇癌的发病风险。
5.营养不良:缺乏维生素A、维生素B等营养素,可能影响口腔黏膜的正常代谢和修复,增加口腔癌发生的可能性。
6.病毒感染:人乳头瘤病毒(HPV)等病毒感染与口腔癌的发生有一定关联,例如某些亚型的HPV感染可能参与口腔癌的发病过程。
7.遗传因素:部分口腔癌具有遗传易感性,某些遗传基因突变可能增加个体患口腔癌的风险。
四、高危人群
1.年龄:40岁以上人群相对更易患口腔癌,随着年龄增长,口腔黏膜等组织的细胞修复能力下降,致癌因素的长期累积效应增加。
2.有吸烟饮酒习惯者:长期吸烟每天超过20支,饮酒量较大(如白酒每天饮用50度以上白酒超过50ml且持续多年)的人群。
3.咀嚼槟榔者:长期每日咀嚼槟榔的人群。
4.口腔卫生差者:口腔清洁不到位,长期有牙菌斑、牙结石堆积,且不及时治疗的人群。
5.有口腔癌家族史者:家族中有亲属患口腔癌的人群。
6.长期紫外线暴露者:长期在户外工作,口唇等部位长期受紫外线照射的人群,如渔民、农民等。
7.营养不良者:长期饮食不均衡,缺乏必要营养素摄入的人群。
五、诊断方法
1.临床检查:医生通过视诊、触诊等方式检查口腔内的病变情况,包括观察肿块的部位、大小、形态、质地,检查有无溃疡、出血等情况,触摸肿块的活动度、与周围组织的关系等。
2.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可用于了解颌骨骨质的破坏情况,如颌骨癌时可见颌骨骨质的破坏影像。
CT检查:能清晰显示口腔癌肿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如肿瘤侵犯的范围、有无颈部淋巴结转移等。
MRI检查:对软组织的分辨率较高,有助于更准确地判断口腔癌肿对周围软组织如神经等的侵犯情况。
3.病理检查:是确诊口腔癌的金标准。通过活检获取病变组织,进行病理切片检查,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的形态、结构等,以明确是否为癌细胞以及癌细胞的类型等。
六、治疗方式
1.手术治疗:是口腔癌的主要治疗方法,通过手术切除肿瘤组织,根据肿瘤的范围和患者的具体情况,可能需要进行部分颌骨切除、颈淋巴结清扫等。例如舌癌可能需要行舌部分切除术,牙龈癌可能需要行牙龈癌联合根治术等。
2.放射治疗:可作为手术前后的辅助治疗,也可用于不能手术的患者。放疗可以杀死癌细胞,缩小肿瘤体积,提高手术切除率,减少复发风险。
3.化疗:对于晚期口腔癌或复发转移的口腔癌患者,化疗可作为综合治疗的一部分,通过使用化学药物抑制癌细胞的生长和扩散。
七、预防措施
1.改变不良生活习惯
戒烟限酒:尽量避免吸烟,减少饮酒量,避免长期大量吸烟饮酒。
避免咀嚼槟榔:戒除咀嚼槟榔的习惯,尤其是长期大量咀嚼槟榔的人群。
2.保持口腔卫生
每天早晚正确刷牙,使用牙线或漱口水辅助清洁口腔,定期进行口腔检查和洗牙,及时清除牙菌斑、牙结石等。
3.注意防晒
长时间在户外活动时,使用防晒霜、戴遮阳帽、口罩等,减少口唇等部位皮肤黏膜受紫外线照射。
4.均衡饮食
保证饮食中富含维生素A、维生素B、维生素C等营养素,多吃新鲜的蔬菜、水果、全谷类食物等,保持营养均衡。
5.定期口腔检查:40岁以上人群应定期进行口腔检查,一般每年至少一次,以便早期发现口腔的异常病变,及时处理。
6.及时处理口腔病变:对于口腔内的白斑、红斑、慢性溃疡等病变,应及时就医,进行诊断和治疗,避免其进一步发展为口腔癌。
7.遗传咨询:有口腔癌家族史的人群,可进行遗传咨询,了解自身的遗传风险,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