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塞是缺血性脑卒中,脑中风包括缺血性脑卒中(脑梗塞)和出血性脑卒中,两者在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治疗原则、预后及预防方面存在差异,中老年、有不良生活方式及基础病史人群发病风险高,需分别针对各自特点进行防治。
一、定义与范畴
脑梗塞:又称缺血性脑卒中,是指由于血液供应缺乏而发生局部脑组织坏死的一组疾病的综合征,主要是因脑部血液循环障碍,缺血、缺氧所致的局限性脑组织缺血性坏死或软化。其发病机制多与脑血管堵塞导致相应供血区域脑组织缺血、缺氧进而坏死有关,常见类型有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塞、脑栓塞等。
脑中风:医学上称为脑卒中,是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是由于脑部血管突然破裂或因血管阻塞导致血液不能流入大脑而引起脑组织损伤的一组疾病,包括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两大类。缺血性脑卒中就是前面所说的脑梗塞,出血性脑卒中则是因脑血管破裂出血导致局部脑组织受损,如脑出血等。
二、发病机制差异
脑梗塞:多是血管内形成血栓(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后血小板等聚集形成血栓)或其他部位的栓子(如心脏内的附壁血栓、脂肪栓子等)堵塞脑血管,使脑血管腔狭窄或完全闭塞,导致该血管供血区域的脑组织缺血缺氧坏死。例如心源性脑栓塞,当心脏发生房颤等情况时,心房内易形成血栓,血栓脱落随血液循环到达脑部血管,堵塞血管引发脑梗塞。
脑中风(出血性脑卒中):主要是脑血管破裂出血,常见原因有高血压合并细小动脉硬化,血压突然升高时,硬化的脑血管破裂;脑血管畸形,如脑动脉瘤等,血管壁薄弱,易破裂出血;还有脑血管淀粉样变等情况也可导致出血。比如高血压患者如果血压控制不佳,长期波动,就容易使脑部已有的微小动脉硬化破裂出血。
三、临床表现区别
脑梗塞:症状相对进展较缓慢,多在安静状态下或睡眠中发病,部分患者发病前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病史,表现为突然出现的一侧肢体无力或麻木、言语不清、口角歪斜、视物模糊、头晕等症状,症状常在数小时或数天内逐渐达到高峰。例如某患者晨起后发现一侧手臂无力,拿不住东西,说话也不太清楚,症状逐渐加重。
脑中风(出血性脑卒中):发病往往较急,常在活动中突然发病,病情进展迅速,多数患者有明显头痛、恶心、呕吐等症状,因为脑出血会引起颅内压增高,还可出现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如嗜睡、昏迷等,同时也会有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如一侧肢体瘫痪、感觉障碍等,且症状常在数分钟至数小时内达到高峰。比如某高血压患者在用力排便时突然出现剧烈头痛,随即意识不清,一侧肢体不能活动。
四、影像学检查特点
脑梗塞:在发病24-48小时内头颅CT检查可能无明显异常,之后可发现低密度梗死灶;而头颅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对脑梗塞的检出更敏感,发病后即可发现病灶,表现为T1加权像低信号、T2加权像高信号。例如通过头颅MRI检查能更早更清晰地看到脑部缺血坏死的区域。
脑中风(出血性脑卒中):头颅CT检查可见高密度出血灶,能迅速明确诊断脑出血的部位、出血量等情况;头颅MRI检查也可发现出血病灶,但CT对于急性期出血的显示更具优势。比如头颅CT下清晰可见脑部某区域有高密度的出血团块影。
五、治疗原则不同
脑梗塞:强调早期溶栓、改善脑循环、脑保护、抗血小板聚集、抗凝等治疗。如果在发病时间窗内(一般是4.5小时内)符合溶栓指征,可以进行溶栓治疗;常用药物有阿司匹林等抗血小板聚集药物、低分子肝素等抗凝药物等,同时可使用改善脑循环的药物如丁苯酞等,以及神经保护剂如依达拉奉等。
脑中风(出血性脑卒中):治疗原则主要是控制出血、降低颅内压、防治并发症等。对于出血量较小的患者,可采取保守治疗,如使用甘露醇等药物降低颅内压,调控血压等;对于出血量较大的患者,往往需要进行手术治疗,如去骨瓣减压术、血肿清除术等。
六、预后及预防方面的关联与差异
预后:
脑梗塞:预后与梗塞的部位、面积大小、治疗是否及时等有关。如果梗塞面积小,治疗及时,患者可能恢复较好,遗留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较轻;但如果梗塞面积大,或者治疗不及时,可能会遗留严重的后遗症,如肢体瘫痪、言语障碍、认知障碍等,甚至危及生命。
脑中风(出血性脑卒中):预后也与出血部位、出血量、治疗时机等相关。出血量小的患者预后相对较好,可能恢复良好;而出血量较大或出血部位关键的患者,预后较差,死亡率和致残率较高。
预防:
脑梗塞:主要是积极控制危险因素,如高血压患者要规范控制血压,使血压保持在合适范围;高血脂患者要调整血脂,可通过低脂饮食、适当运动及药物治疗等;糖尿病患者要控制血糖;戒烟限酒,避免吸烟导致血管痉挛、血脂升高,过量饮酒影响血压、血脂等;适当运动,如进行有氧运动,可促进血液循环,降低脑梗塞发生风险;对于有房颤等心脏疾病的患者要积极治疗,预防心源性栓子形成。
脑中风(出血性脑卒中):同样要控制高血压,将血压稳定在合理水平是预防出血性脑卒中的关键;对于有脑血管畸形、脑动脉瘤等情况的患者,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干预,如脑动脉瘤可通过手术或介入治疗等;生活中也要注意避免情绪过度激动、避免剧烈运动、避免突然用力等,防止血压骤升导致血管破裂出血。
不同年龄段人群发病风险有所不同,中老年人群由于血管退变等因素,脑中风包括脑梗塞和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风险相对较高。男性和女性在一些危险因素上有差异,比如女性在更年期后由于激素变化等因素,某些危险因素的影响可能与男性不同。有不良生活方式如长期高脂饮食、缺乏运动、吸烟酗酒等的人群,无论是脑梗塞还是脑中风的发病风险都会增加。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基础病史的人群,是脑中风包括脑梗塞和出血性脑卒中的高危人群,需要更积极地控制基础疾病来预防疾病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