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周炎治疗包括基础治疗如口腔卫生指导、洁治术,药物辅助治疗分局部和全身,手术治疗有牙周翻瓣术、植骨术、引导组织再生术,维护治疗需定期复查及复治,根据不同人群状况采取相应措施。
一、基础治疗
1.口腔卫生指导
向患者传授正确的刷牙方法,如巴氏刷牙法,每天至少刷牙两次,每次刷牙时间不少于3分钟。研究表明,正确的刷牙能有效清除牙菌斑,牙菌斑是引发牙周炎的主要病因之一。对于儿童,家长应协助其进行口腔清洁,培养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因为儿童的口腔卫生意识和能力相对较弱,更需要家长的监督和帮助。对于老年人,由于可能存在手部灵活性下降等问题,可选择合适的电动牙刷等辅助工具来保证口腔清洁效果。
指导患者使用牙线或间隙刷,清除牙齿邻面的菌斑和食物残渣。牙线对于清除牙齿邻面的污垢非常有效,能预防邻面龋和牙周炎的进一步发展。不同年龄和口腔状况的人群使用牙线的方式可能不同,例如儿童可能需要在家长帮助下学习使用牙线,而成年人可自行操作,但都要确保能有效清洁邻面。
2.洁治术
龈上洁治:利用超声波洁牙机或手工洁治器去除龈上的牙石、菌斑和色素。超声洁牙机通过高频振动将牙石震碎并清除,能快速有效地去除龈上污垢。对于不同生活方式的人群,如长期吸烟的人,龈上洁治更为重要,因为吸烟会导致牙齿表面色素沉着,且吸烟产生的物质会促进菌斑形成和牙龈炎症。对于有糖尿病病史的患者,由于糖尿病患者抵抗力相对较低,牙龈炎症可能更严重,更需要及时进行龈上洁治来控制菌斑和炎症。
龈下刮治:用比较精细的龈下刮治器刮除位于牙周袋内根面上的牙石和菌斑。龈下刮治能深入牙周袋内清除龈下的病变组织,对于中重度牙周炎患者是必要的治疗步骤。在进行龈下刮治时,要注意操作的轻柔与准确,避免对牙周组织造成过度损伤。对于妊娠期女性,由于体内激素变化,更容易发生牙周炎,在进行龈下刮治时要特别注意操作的时机和力度,因为妊娠期的特殊生理状态可能影响牙周组织的愈合等情况。
二、药物辅助治疗
1.局部药物治疗
过氧化氢液:可用于冲洗牙周袋,其具有抗菌、除臭和溶解坏死组织的作用。过氧化氢液冲洗牙周袋能有效杀灭牙周袋内的厌氧菌等有害细菌,对于减轻牙周袋的炎症有一定效果。在冲洗时要注意控制过氧化氢液的浓度和冲洗压力,避免对牙周组织造成刺激。对于儿童,由于其口腔耐受力较差,冲洗时要更加轻柔,控制好过氧化氢液的用量。
碘制剂:如碘甘油等,可局部涂擦于牙周袋内,有消炎、收敛和促进组织愈合的作用。碘制剂能持续释放碘,发挥抗菌消炎的作用,对于缓解牙周炎的炎症症状有帮助。对于老年人,由于可能存在口腔黏膜敏感性变化,使用碘制剂时要注意观察是否有过敏等不良反应。
2.全身药物治疗
抗生素:对于病情较重、有全身感染倾向或经局部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可考虑全身应用抗生素。例如,阿莫西林等广谱抗生素可用于控制牙周组织的细菌感染,但使用抗生素要严格掌握适应证,避免滥用导致细菌耐药。对于儿童,要谨慎使用抗生素,优先考虑非药物治疗方法,只有在明确有细菌感染且病情需要时才考虑使用,同时要注意抗生素可能带来的不良反应,如胃肠道反应等。对于妊娠期女性,全身应用抗生素要非常谨慎,因为某些抗生素可能对胎儿产生影响,必须在医生的严格评估和指导下使用。
三、手术治疗
1.牙周翻瓣术
适用于深牙周袋或牙周袋形态复杂、经基础治疗后牙周袋仍深达5mm以上且探诊出血的患者。通过翻瓣术可以直接暴露病变区域,彻底清除根面的牙石、菌斑和病变组织,平整根面,为牙周组织的再生创造条件。在手术过程中,要注意保护牙龈乳头等牙周组织,避免过度损伤。对于患有糖尿病的患者,由于其伤口愈合能力可能较差,术后要更加注意口腔卫生和伤口护理,密切观察伤口愈合情况,必要时延长随访时间,加强血糖控制等措施来促进伤口愈合。
2.植骨术
对于牙槽骨吸收较严重、有骨缺损的患者,可考虑植骨术。通过植入骨移植材料来促进牙槽骨的再生和修复,恢复牙槽骨的高度和宽度,为牙齿提供更好的支持。植骨术的效果与患者的全身健康状况、口腔局部条件等因素有关。例如,吸烟者在植骨术前需要戒烟一段时间,因为吸烟会影响骨愈合。对于老年人,由于其身体机能下降,骨愈合能力相对较弱,在植骨术后要加强营养支持,保证摄入足够的蛋白质、钙等营养物质,以促进骨愈合。
3.引导组织再生术
利用生物膜等引导性材料,引导牙周膜细胞等向根面生长,形成新的牙周组织,包括新的牙槽骨、牙周膜和牙骨质。这种手术对于有牙周组织缺损的患者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在手术过程中,要确保生物膜的正确放置和固定,以保证引导组织再生的效果。对于患有类风湿关节炎等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患者,由于自身免疫因素可能影响牙周组织的再生,在进行引导组织再生术时要综合评估病情,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控制自身免疫反应对手术效果的影响。
四、维护治疗
1.定期复查
牙周炎患者治疗后需要定期复查,一般每3-6个月复查一次。复查内容包括口腔检查、牙周袋探诊深度测量、菌斑控制情况评估等。通过定期复查可以及时发现牙周炎的复发迹象,如牙龈红肿、牙周袋探诊出血等情况,以便及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对于儿童,由于其牙周组织处于不断发育的阶段,更要加强定期复查,观察牙周组织的发育情况和是否有牙周炎的早期表现。对于妊娠期女性,在产后也要加强复查,因为妊娠期的激素变化可能在产后有所恢复,牙周炎的情况可能会发生变化,需要密切监测。
2.复治
根据复查结果进行相应的复治。如果发现有残留的牙石或菌斑,需要再次进行洁治或刮治等治疗;如果牙周袋仍深,可能需要再次进行手术治疗等。对于不同年龄和健康状况的患者,复治的频率和具体治疗方法可能不同。例如,对于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糖控制情况会影响牙周炎的治疗效果,复治时要更加关注血糖控制,并根据血糖情况调整牙周治疗方案;对于老年人,复治时要考虑其身体耐受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尽量减少患者的痛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