淋巴瘤有局部和全身症状,局部症状包括无痛性进行性淋巴结肿大(各年龄段、男女无明显差异,儿童需儿科医生详细检查)以及结外器官受累表现(如胃肠道受累可致腹痛、腹胀等,儿童胃肠道淋巴瘤相对少见;皮肤受累可现结节、肿块等,儿童皮肤淋巴瘤少见);全身症状有发热(可为低热或高热,霍奇金淋巴瘤部分有周期性发热)、盗汗(夜间或入睡后出汗多,儿童盗汗需与结核等鉴别)、消瘦(短期内体重明显下降超10%,儿童消瘦需警惕肿瘤)。
一、局部症状
(一)淋巴结肿大
表现:淋巴瘤最常见的局部症状是无痛性、进行性淋巴结肿大,通常以颈部、锁骨上、腋窝、腹股沟等部位的淋巴结受累较为多见。肿大的淋巴结质地较韧,早期可活动,随着病情进展,淋巴结可能相互融合,与皮肤粘连,活动度变差。例如霍奇金淋巴瘤患者约90%以淋巴结肿大为首发症状,非霍奇金淋巴瘤也常有淋巴结的累及。
年龄因素:儿童淋巴瘤患者淋巴结肿大也较为常见,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淋巴瘤类型可能有所差异,但淋巴结肿大的基本表现类似,需要儿科医生进行详细的体格检查和进一步的辅助检查来明确诊断。
性别因素:在淋巴结肿大的表现上,男女并无明显差异,各年龄段人群均可出现。
生活方式:长期的不良生活方式可能会增加淋巴瘤的发病风险,但在局部症状上,生活方式本身并不会直接改变淋巴结肿大的表现形式。
病史:有自身免疫性疾病病史等人群可能淋巴瘤发病风险较高,但淋巴结肿大的表现与单纯无基础病史人群并无本质区别,都是需要重点关注的体征。
(二)结外器官受累表现
胃肠道受累:如果淋巴瘤累及胃肠道,可能出现腹痛、腹胀、恶心、呕吐、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症状,还可能伴有消化道出血,表现为黑便或呕血等。例如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好发于胃肠道,以胃受累较为多见,患者可能出现上腹部不适等类似胃病的症状,但通过胃镜检查等可以发现病变。
年龄因素:儿童胃肠道淋巴瘤相对少见,但一旦发生,症状可能相对更隐匿,且儿童表述症状的能力有限,需要家长密切观察孩子的饮食、腹部不适等情况。
性别因素:胃肠道受累的症状在男女患者中并无明显性别差异。
生活方式:长期不健康的饮食习惯,如长期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等,可能会对胃肠道黏膜产生刺激,但与胃肠道淋巴瘤的直接因果关系尚不明确,不过不健康生活方式可能会影响对胃肠道淋巴瘤症状的早期识别。
病史:有幽门螺杆菌感染病史等人群胃肠道淋巴瘤发病风险可能增加,但症状表现主要还是以胃肠道的不适为主。
皮肤受累:皮肤受累时可出现皮肤结节、肿块、溃疡等表现,部分患者可能伴有皮肤瘙痒等症状。例如蕈样肉芽肿是一种原发性皮肤T细胞淋巴瘤,早期可表现为皮肤红斑、丘疹等,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肿瘤、溃疡等改变。
年龄因素:儿童皮肤淋巴瘤相对少见,皮肤受累的表现需要儿科医生仔细鉴别,与儿童常见的皮肤疾病相区分。
性别因素:皮肤受累的症状在男女患者中无明显性别差异。
生活方式:长期暴露于紫外线等环境因素可能与皮肤肿瘤的发生有关,但对于皮肤淋巴瘤来说,生活方式的影响相对复杂,不过保持良好的皮肤卫生等生活方式有助于早期发现皮肤的异常表现。
病史:有免疫抑制病史等人群皮肤淋巴瘤发病风险可能增加,皮肤受累的表现需要结合病史综合判断。
二、全身症状
(一)发热
表现:部分患者会出现发热症状,可为低热,体温在37.5℃-38℃左右,也可为高热,体温超过38.5℃甚至更高。发热可为持续性或周期性,周期性发热即Pel-Ebstein热,表现为周期性发作的发热,每次发热持续数天至数周后自行缓解,间隔数周或数月又复发,这种热型在霍奇金淋巴瘤中较为常见,约见于1/6的患者。
年龄因素:儿童发热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淋巴瘤导致的发热需要与儿童常见的感染性发热等相鉴别,儿童淋巴瘤患者发热时需要详细评估,考虑到儿童的特殊生理状况,如儿童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发育成熟等,淋巴瘤导致的发热可能需要更谨慎的检查来明确。
性别因素:发热的表现上男女淋巴瘤患者无明显性别差异。
生活方式: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助于维持机体免疫力,不良生活方式可能降低机体抵抗力,增加感染等发热风险,但淋巴瘤导致的发热是由于肿瘤细胞的代谢等因素引起,与生活方式导致的发热机制不同。
病史:有免疫缺陷病史等人群淋巴瘤导致发热的可能性需要重点考虑,结合病史综合判断发热原因。
(二)盗汗
表现:患者夜间或入睡后出汗较多,即盗汗。淋巴瘤患者出现盗汗可能是由于肿瘤细胞释放的细胞因子等影响了体温调节中枢,导致出汗异常。例如患者可能在夜间睡眠时被子被汗液湿透等。
年龄因素:儿童盗汗需要考虑多种原因,淋巴瘤导致的盗汗需要与儿童结核等疾病导致的盗汗相鉴别,儿童盗汗时要关注其他伴随症状,结合年龄特点进行评估。
性别因素:盗汗的表现男女淋巴瘤患者无明显差异。
生活方式:良好的生活方式有助于维持机体的正常代谢,不健康生活方式可能影响机体的内分泌等功能,但淋巴瘤导致的盗汗是肿瘤相关的表现。
病史:有慢性感染病史等人群盗汗需要进一步排查淋巴瘤等疾病,结合病史综合分析。
(三)消瘦
表现:患者在短期内出现体重明显下降,一般体重减轻超过原来体重的10%以上。这是由于肿瘤细胞增殖旺盛,消耗大量营养物质,同时患者可能伴有食欲不振等情况,导致摄入减少,从而引起消瘦。例如一些晚期淋巴瘤患者可能出现明显的消瘦,身体变得虚弱。
年龄因素:儿童淋巴瘤患者如果出现消瘦,需要警惕肿瘤的可能,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体重下降可能会影响其正常的生长发育,需要及时就医评估。
性别因素:消瘦的表现男女淋巴瘤患者无明显性别差异。
生活方式: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如长期营养不良、缺乏运动等可能导致体重异常,但淋巴瘤导致的消瘦是肿瘤相关的,与单纯生活方式导致的消瘦机制不同,淋巴瘤导致的消瘦往往伴有其他肿瘤相关症状。
病史:有恶性肿瘤家族史等人群出现消瘦需要更全面评估,结合病史排查淋巴瘤等疾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