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偏瘫康复训练分前期评估、急性期、恢复期、后期康复及注意事项。前期评估制定个性化方案,急性期进行良肢位摆放和关节活动度训练,恢复期开展肌力、平衡协调、步行训练,后期进行日常生活活动及回归社会训练,注意安全性、循序渐进、个体化及结合辅助手段。
一、康复训练的前期评估
在进行脑梗偏瘫康复训练前,需要由专业康复医生和治疗师对患者的肢体功能、肌力、肌张力、平衡能力、协调能力等进行全面评估,以制定个性化的康复训练方案。例如通过肌力测试了解患者各肌群的力量情况,通过平衡量表评估患者的平衡功能等,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及病史的患者评估重点可能有所不同,比如老年患者可能更关注关节活动度和心肺功能的评估,有糖尿病病史的患者要注意训练时的血糖变化等情况。
二、急性期康复训练(发病后1-2周内)
1.良肢位摆放
患者仰卧位时,头部放在枕头上,不要有过伸、过屈和侧屈。患侧肩部用枕头垫起,使肩部前伸,肘关节伸展,腕关节背伸,手指伸展;患侧臀部和大腿外侧垫枕头,防止髋关节外旋,膝关节下方可垫薄枕,保持膝关节微屈。
患侧卧位时,头部用枕头舒适支撑,躯干略向后仰,背后用枕头支撑,患侧肩关节前伸,肘关节伸展,前臂旋后,手指伸展,患侧下肢髋关节、膝关节略屈曲,置于身后另一支撑枕上,健侧下肢自然屈曲置于前面舒适位置。
健侧卧位时,患侧上肢前伸,用枕头垫起,患侧下肢屈曲置于前面,膝关节、髋关节略屈曲,健侧下肢自然放置。不同年龄患者良肢位摆放要注意力度适中,避免造成皮肤损伤等,比如儿童皮肤娇嫩,摆放时枕头等支撑物要柔软且力度合适。
2.关节活动度训练
被动活动患者的患侧关节,包括肩关节、肘关节、腕关节、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等,每个关节进行屈曲、伸展、内收、外展、旋转等方向的活动,每个方向活动5-10次,每天3-4次。对于老年患者关节活动度训练要缓慢轻柔,避免暴力操作引起关节损伤,对于有骨质疏松病史的患者更要注意力度控制。
三、恢复期康复训练(发病2周后至6个月内)
1.肌力训练
助力运动:患者在康复治疗师或家人的帮助下进行肢体运动,比如帮助患者抬起患侧上肢,随着患者肌力的逐渐恢复,逐渐减少助力。对于儿童患者,助力运动要根据其配合程度和肌力情况适度调整助力大小,以鼓励患者主动参与为主。
主动运动:当患者有一定自主运动能力时,进行主动运动训练,如患者坐起时进行患侧上肢的上举、放下动作,站立时进行患侧下肢的负重训练等。可以通过使用弹力带等辅助工具增加主动运动的阻力,增强肌力训练效果,但要注意根据患者耐受程度调整弹力带阻力大小。
2.平衡与协调训练
坐位平衡训练:从无支撑坐位平衡开始,逐渐过渡到有支撑坐位平衡、自动态坐位平衡(自己调整姿势保持平衡)和他动态坐位平衡(他人推动时保持平衡)。例如让患者坐在椅子上,先练习保持坐位不倾倒,然后进行左右转头、前后倾身等动作保持平衡。不同年龄患者平衡训练难度不同,儿童可从较简单的平衡训练开始,如坐在平衡垫上进行简单的身体重心转移训练。
站立平衡训练:先进行站立位的静态平衡训练,让患者双脚与肩同宽,重心在双下肢之间,保持站立姿势;然后进行动态平衡训练,如向前、向后、向左、向右移动重心,还可以进行单腿站立训练等。对于有高血压病史的患者站立训练要注意避免血压波动过大,训练时动作要缓慢。
协调训练:可以进行手指对指训练,让患者用患侧手指依次触摸自己的拇指,从慢到快;还可以进行拍球训练,患侧手拍打皮球等。协调训练要根据患者的协调能力循序渐进,对于老年患者要注意训练时的安全,防止跌倒。
3.步行训练
站立phase训练:先进行患侧下肢的负重训练,让患者站立时将重心逐渐转移到患侧下肢,然后进行患侧下肢的迈步准备训练,如患侧下肢的屈伸、外展等动作。
步行训练:在患者能较好站立平衡后,进行步行训练,包括摆臂训练、迈出患侧下肢、迈出健侧下肢等步骤,可在平行杠内进行训练,逐渐过渡到在平衡杠外步行。对于儿童患者步行训练要注意步态的正确性引导,避免形成异常步态。
四、后期康复训练(发病6个月后)
1.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
进行穿衣训练,包括穿脱患侧上衣、裤子等,教导患者如何利用健侧手帮助患侧手进行穿衣动作;进行进食训练,训练患者用患侧手握住餐具,将食物送入口中;进行如厕训练等。不同生活方式的患者可能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上有不同的侧重点,比如习惯使用特定餐具的患者要尽量使用其熟悉的餐具进行训练,以提高训练的依从性。
2.功能性步行训练及回归社会训练
进一步提高步行的速度、耐力和稳定性,进行在不同地形(如平地、坡道等)上的步行训练。同时进行回归社会的训练,如让患者进行购物、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等模拟训练,帮助患者更好地融入社会生活。对于有工作经历的患者,可以根据其原工作性质进行一些针对性的功能训练,促进其回归工作岗位。
五、康复训练的注意事项
1.安全性
整个康复训练过程中要注意患者的安全,防止跌倒、受伤等情况发生。训练环境要整洁,去除障碍物,地面要防滑。对于老年患者和平衡功能较差的患者,训练时最好有专人陪同。
2.循序渐进
康复训练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根据患者的康复情况逐渐增加训练的强度、难度和时间。不能急于求成,以免导致患者疲劳或受伤,比如肌力训练要从较小的阻力、较少的次数开始,逐渐增加。
3.个体化
每个患者的康复情况不同,康复训练方案要个体化制定,并且在训练过程中根据患者的康复进展及时调整方案。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和病史的患者都要考虑其特殊性,比如年轻患者可能康复潜力较大,但也要注意避免过度训练,老年患者可能康复速度较慢,要更注重耐心和长期坚持训练。
4.结合物理因子治疗等辅助手段
可以结合物理因子治疗,如低频电刺激、中频电疗等促进肌肉收缩,改善血液循环等,辅助康复训练。但要注意物理因子治疗的参数设置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调整,比如对于有心脏起搏器的患者要避免使用某些可能干扰起搏器的物理因子治疗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