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龈炎症表现为牙周炎患者早期牙龈红肿质地松软脆弱因受致病因素刺激引发炎症反应儿童牙龈炎症表现与成人不同老年人易反复发作难控制;牙龈出血表现为刷牙或咬硬物易出血儿童与乳牙萌出等有关老年人与牙龈萎缩等有关服用抗凝或激素类药物者出血更明显血液系统疾病患者出血严重难止;牙周袋形成表现为牙龈沟加深分龈袋和牙周袋通过探针检查可发现深度正常不超3mm牙周炎时超且探诊有出血溢脓等儿童少发老年人易形成且袋内易藏菌;牙槽骨吸收表现为X线片可发现有水平型和垂直型吸收儿童少见老年人随年龄增长和牙周炎作用更明显过度磨牙紧咬牙等不良习惯及营养不均衡会加重吸收自身免疫性疾病和内分泌紊乱疾病患者吸收加快;牙齿松动移位表现为牙槽骨吸收达一定程度时牙齿松动随病情进展加重严重时移位可通过松动度检查判断儿童多与外伤等有关老年人发生率高长期偏侧咀嚼等不良习惯及有牙周炎家族史或长期服药史者易出现。
表现:牙周炎患者早期常出现牙龈炎症,表现为牙龈红肿,正常粉红色的牙龈变为暗红色,质地也会变得松软脆弱。这是因为牙周组织受到细菌等致病因素的刺激,引发炎症反应,导致牙龈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白细胞等炎症细胞浸润。例如,在流行病学研究中发现,牙周炎患者中约90%以上存在不同程度的牙龈红肿现象。
年龄因素影响:儿童牙周炎患者牙龈炎症表现可能与成人有所不同,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牙龈组织相对更娇嫩,炎症可能发展较快,但表现可能不如成人典型的红肿明显,需仔细检查。老年人由于机体抵抗力下降等因素,牙龈炎症可能更易反复发作,且恢复相对较慢。
生活方式影响:长期吸烟的人,烟草中的有害物质会加重牙龈的炎症反应,使牙龈红肿等症状更难控制。有不良口腔卫生习惯,如不刷牙、刷牙不彻底的人,口腔内细菌滋生多,牙龈炎症更容易发生且程度更重。
病史影响:有全身系统性疾病,如糖尿病的患者,由于血糖控制不佳,牙周组织的炎症不易控制,牙龈炎症会更严重且难以治愈。
牙龈出血
表现:刷牙或咬硬物时容易出现牙龈出血,这是牙周炎常见症状之一。牙龈内的毛细血管在炎症刺激下变得脆弱,容易破裂出血。在临床检查中,轻探牙龈就可能引起出血。研究显示,约80%-90%的牙周炎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牙龈出血情况。
年龄因素影响:儿童牙龈出血可能与乳牙萌出、局部刺激等有关,如乳牙萌出时牙龈可能会有轻度出血,但与牙周炎导致的出血不同,需鉴别。老年人牙龈出血除了牙周炎因素外,还可能与牙龈萎缩等因素有关,牙龈萎缩使牙根暴露,也易导致出血。
生活方式影响:服用某些抗凝药物的人,如阿司匹林等,本身就有出血倾向,若合并牙周炎,牙龈出血会更明显。长期服用激素类药物的人,也可能出现牙龈出血增多的情况。
病史影响:有血液系统疾病,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白血病等的患者,本身凝血功能异常,合并牙周炎时牙龈出血症状会非常严重,且不易止住。
牙周袋形成
表现:随着牙周炎的发展,牙龈沟加深形成牙周袋。牙周袋是病理性加深的牙龈沟,可分为龈袋(假性牙周袋)和牙周袋(真性牙周袋)。通过牙周探针检查可以发现牙周袋的深度,正常牙龈沟深度一般不超过3mm,牙周炎时可超过3mm,且探诊时可能会有出血、溢脓等情况。例如,重度牙周炎患者牙周袋深度可能达到5mm以上甚至更深。
年龄因素影响:儿童时期一般较少发生牙周袋形成,因为儿童乳牙的牙周组织相对较薄,但若有严重的乳牙牙周炎也可能出现牙周袋。老年人由于牙槽骨吸收等因素,更容易形成较深的牙周袋,且牙周袋内更容易藏匿细菌,加重炎症。
生活方式影响:长期口腔卫生不良的人,牙菌斑、牙结石等局部刺激物容易堆积,加速牙周袋的形成。吸烟的人,烟草中的成分会影响牙周组织的血液循环和免疫功能,使牙周袋更容易形成且发展更快。
病史影响:有先天性牙周组织发育异常的患者,本身牙周组织结构就存在缺陷,更容易形成牙周袋,且病情可能进展较快。
牙槽骨吸收
表现:X线片检查可发现牙槽骨吸收。牙槽骨是支持牙齿的重要结构,牙周炎时牙槽骨逐渐吸收,导致牙齿的支持组织丧失。牙槽骨吸收有不同的类型,如水平型吸收、垂直型吸收等。水平型吸收表现为牙槽骨从嵴顶向根方水平吸收,牙齿的高度逐渐降低;垂直型吸收则表现为牙槽骨发生垂直方向或斜形的吸收,常形成骨下袋。
年龄因素影响:儿童牙槽骨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牙槽骨吸收相对少见,但如果有严重的全身疾病影响牙槽骨发育,也可能出现牙槽骨吸收。老年人牙槽骨吸收是常见现象,随着年龄增长,牙槽骨的生理性吸收会加快,加上牙周炎的作用,牙槽骨吸收会更明显。
生活方式影响:过度磨牙、紧咬牙等不良咬合习惯会加重牙槽骨的吸收。长期营养不均衡,缺乏维生素C等营养物质,会影响牙槽骨的代谢,不利于牙槽骨的健康,加速牙槽骨吸收。
病史影响:有类风湿关节炎等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患者,自身免疫反应会攻击牙周组织,导致牙槽骨吸收加快。有内分泌紊乱疾病,如甲亢的患者,也可能出现牙槽骨吸收的情况。
牙齿松动移位
表现:当牙槽骨吸收达到一定程度时,牙齿会出现松动,初期牙齿可能只是在咀嚼时感觉有松动,随着病情进展,松动度会逐渐加重,严重时牙齿可发生移位,如前牙可能向唇侧或舌侧移位,后牙可能向颊侧或舌侧移位。在临床上,可通过牙齿松动度的检查来判断牙周炎的严重程度,一般分为Ⅰ度、Ⅱ度、Ⅲ度松动,Ⅰ度松动是牙齿松动幅度在1mm以内,Ⅱ度松动是松动幅度在1-2mm,Ⅲ度松动是松动幅度大于2mm且伴有垂直方向的移位等。
年龄因素影响:儿童牙齿松动移位多与外伤、乳牙替换等有关,而牙周炎导致的牙齿松动移位相对少见,但如果儿童有严重的牙周炎也可能出现。老年人由于牙槽骨吸收明显,牙齿松动移位的发生率较高,且一旦发生,治疗难度相对较大。
生活方式影响:长期偏侧咀嚼的人,会导致一侧牙齿承受过大的咬合力,加重该侧牙齿的牙周负担,容易出现牙齿松动移位。有不良口腔习惯,如用牙齿开瓶盖等,也会使牙齿受到异常的外力,导致松动移位。
病史影响:有牙周炎家族史的人,自身牙周组织的抵抗力可能相对较弱,更容易出现牙齿松动移位。有长期服用某些药物史,如抗癫痫药物等,可能会影响牙槽骨的代谢,增加牙齿松动移位的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