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病是发生在造血系统涉及血液成分及功能异常的疾病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出血性疾病等有相应发病机制诊断方法包括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治疗原则因人群而异儿童需注意药物及心理老年要兼顾基础病妊娠期要兼顾胎儿安全。
一、血液病的定义
血液病是指发生在造血系统(如骨髓、脾、淋巴结等)的疾病,主要涉及血液中的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等成分及功能异常的一类疾病。造血系统负责生成、调节和维持血液成分的稳定,当造血系统出现问题时,就会引发血液病。
二、常见类型及相关特点
(一)红细胞疾病
1.缺铁性贫血
发病机制:由于铁摄入不足、吸收障碍或丢失过多等原因,导致体内铁缺乏,影响血红蛋白的合成,从而使红细胞携带氧气的能力下降。常见于儿童(因生长发育快,铁需求量大,若饮食中铁摄入不足易发病)、育龄女性(月经过多等原因易导致铁丢失)等人群。
相关指标及意义:血常规检查可见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浓度降低,平均红细胞体积、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均降低,血清铁、铁蛋白降低,总铁结合力升高。
2.巨幼细胞贫血
发病机制:主要是体内缺乏维生素B??或叶酸,影响DNA合成,导致红细胞发育异常。在长期素食者、酗酒者、胃肠道疾病患者中较为常见,老年人由于胃肠道功能减退,对维生素B??吸收减少,也易患此病。
相关指标及意义:血常规显示大细胞性贫血,骨髓象可见巨幼变的红细胞等,血清维生素B??或叶酸水平降低。
(二)白细胞疾病
1.白血病
急性白血病
发病机制:造血干细胞的恶性克隆性疾病,骨髓中大量原始及幼稚白细胞增殖,抑制正常造血。儿童及青少年相对高发,可能与遗传因素、环境中的化学物质(如苯及其衍生物)、辐射等有关。
相关表现:患者常有贫血、发热、出血、肝脾淋巴结肿大等表现,血常规可见白细胞计数异常,可升高或降低,伴有不同程度的血红蛋白和血小板减少,骨髓穿刺可见大量原始细胞。
慢性白血病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多见于中年人群,费城染色体及BCR-ABL融合基因是其重要的分子生物学特征,起病缓慢,早期可无明显症状,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乏力、低热、多汗或盗汗、体重减轻等代谢亢进表现,血常规可见白细胞显著增高,以中性中晚幼及杆状核粒细胞居多,骨髓象可见粒细胞系显著增生,以中性中晚幼粒以下阶段细胞为主。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多见于老年人,是成熟B淋巴细胞克隆性增殖的疾病,表现为无痛性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血常规可见淋巴细胞计数持续增高,骨髓中淋巴细胞比例明显增高。
(三)出血性疾病
1.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发病机制: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体内产生抗血小板抗体,导致血小板破坏过多,血小板计数减少。儿童及成人均可发病,儿童急性型多发生于病毒感染后,起病急,常有发热、皮肤黏膜紫癜等表现;成人慢性型起病隐匿,常表现为皮肤瘀点、瘀斑,月经过多等。血常规显示血小板计数减少,骨髓象巨核细胞数正常或增多,有成熟障碍。
三、诊断方法
(一)病史采集
详细询问患者的发病过程、症状出现的时间、伴随症状、家族史、用药史、接触有害物质史等。例如,询问儿童是否有挑食、生长发育迟缓等情况,育龄女性是否有月经过多等,有助于初步判断可能的血液病类型。
(二)体格检查
重点检查有无贫血貌(如面色苍白等)、肝脾淋巴结肿大、皮肤瘀点瘀斑等体征。肝脾淋巴结肿大可能提示白血病、淋巴瘤等疾病;皮肤瘀点瘀斑可能与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出血性疾病相关。
(三)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是血液病初步筛查的重要项目,通过检测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的数量、形态等指标,初步判断是否存在血液成分异常。
2.骨髓穿刺检查:是诊断血液病的关键检查方法之一,通过抽取骨髓液,观察骨髓中细胞的形态、数量、比例等,对于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等疾病的诊断具有决定性意义。例如,白血病患者骨髓中可见大量原始或幼稚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骨髓增生低下,造血细胞减少。
3.凝血功能检查:对于出血性疾病的诊断有重要价值,包括凝血时间、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等指标的检测,有助于判断凝血机制是否异常。
四、治疗原则
(一)红细胞疾病治疗
1.缺铁性贫血:主要是补充铁剂,同时针对病因进行治疗。如调整饮食,多摄入富含铁的食物(如瘦肉、动物肝脏等);治疗月经过多等导致铁丢失的原发病。
2.巨幼细胞贫血:补充维生素B??或叶酸,同时治疗导致维生素B??或叶酸缺乏的病因,如纠正素食习惯、治疗胃肠道疾病等。
(二)白细胞疾病治疗
1.白血病
急性白血病:采用化疗为主的综合治疗,通过联合化疗药物杀灭白血病细胞,诱导缓解后还需要进行巩固强化治疗及维持治疗。部分适合的患者可考虑造血干细胞移植。
慢性白血病: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常用酪氨酸激酶抑制剂进行靶向治疗;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根据病情可选择观察等待、化疗、免疫治疗等,对于有合适供者的年轻患者可考虑造血干细胞移植。
2.白细胞减少症:需要明确病因,如为药物引起的应停用相关药物;感染引起的需要积极抗感染治疗;对于原因不明的轻中度白细胞减少,若无症状可定期观察,严重者可使用升白细胞药物,但需谨慎使用,因为部分升白细胞药物可能有一定副作用。
(三)出血性疾病治疗
1.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急性型:儿童患者多数可自行缓解,治疗以休息、防止出血为主,可使用糖皮质激素等药物治疗,严重出血时可输注血小板。
慢性型:可使用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治疗,对于药物治疗无效、有脾切除指征的患者可考虑脾切除手术。
五、特殊人群血液病的注意事项
(一)儿童血液病
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在诊断和治疗血液病时需特别注意药物的选择和剂量,避免使用对儿童生长发育有明显影响的药物。例如,在化疗时要考虑药物对儿童骨骼、生殖系统等的影响;对于儿童白血病,造血干细胞移植是重要的治疗手段,但要充分评估移植相关风险,同时要关注儿童在治疗过程中的心理状态,给予心理支持。
(二)老年血液病
老年人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在诊断时要综合考虑其肝肾功能、心肺功能等情况。治疗时药物的选择要更加谨慎,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例如,老年人患白血病时,化疗方案的强度要适当调整,避免过度治疗导致身体不能耐受;对于老年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使用糖皮质激素时要注意预防感染、骨质疏松等并发症。
(三)妊娠期血液病
妊娠期女性患血液病时,治疗要兼顾胎儿的安全。例如,妊娠期缺铁性贫血的治疗,补充铁剂时要选择对胎儿无不良影响的剂型;妊娠期合并白血病等严重血液病时,需要多学科协作,权衡母亲治疗对胎儿的影响,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