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血病可通过常见症状如贫血相关表现、发热、出血倾向来判断疑似情况,儿童疑似时家长要冷静带其就医,确诊后依类型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成人疑似时要及时就医,治疗中注意休息饮食等;预防需避免化学辐射等危险因素,保持合理饮食和适度运动。
一、白血病症状及疑似情况判断
(一)常见症状表现
1.贫血相关表现
不同年龄人群均可出现,儿童和成人表现类似,主要有面色苍白、乏力、活动后气短等。儿童可能在玩耍时容易疲倦,不愿进行剧烈活动;成人则可能在日常活动如爬楼梯等时感到气促明显加重。这是因为白血病细胞抑制了正常造血,导致红细胞生成减少,携氧能力下降。
对于有贫血症状的人群,无论年龄性别,都需要进一步排查白血病等血液疾病。
2.发热情况
可以是低热,也可以是高热。部分患者体温可在38℃左右持续不退,儿童可能体温波动较大。发热原因主要是白血病细胞释放的致热物质以及正常白细胞减少,机体免疫力下降,容易继发感染。例如,中性粒细胞减少的患者更容易发生细菌感染而出现发热,常见感染部位有呼吸道、口腔等。
若出现不明原因的发热,尤其是持续发热且抗感染治疗效果不佳时,要考虑白血病的可能。
3.出血倾向
皮肤可出现瘀点、瘀斑,儿童可能在玩耍时不小心碰撞后更容易出现皮肤瘀斑;鼻腔、牙龈出血较为常见,成人可能会频繁出现鼻出血,儿童可能在刷牙时出现牙龈出血。严重时还可能出现消化道出血,表现为呕血、黑便,或泌尿系统出血,出现血尿等。这是由于白血病细胞浸润骨髓,使血小板生成减少,血小板功能异常所致。
任何年龄出现无明显诱因的出血表现,都要警惕白血病。
(二)疑似情况的进一步检查
1.血常规检查
是初步筛查白血病的重要项目。会检测白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浓度、血小板计数等指标。如果白细胞计数异常增高或降低,红细胞和血小板计数明显减少,就高度怀疑白血病。例如,急性白血病患者外周血白细胞可增高、正常或减低,同时伴有贫血和血小板减少;慢性白血病患者白细胞多明显增高。
不同年龄人群的血常规正常参考值略有差异,儿童的血常规参考值与成人不同,需要根据相应年龄段的参考范围来判断。
2.外周血涂片检查
可以观察白细胞的形态,是否有异常的白血病细胞。如果发现原始细胞或幼稚细胞比例增高,对白血病的诊断有重要提示作用。例如,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外周血涂片中可见大量原始和幼稚淋巴细胞。
该检查对于各年龄层疑似白血病的人群都适用,通过显微镜观察涂片来确定细胞形态变化。
3.骨髓穿刺检查
是确诊白血病的关键检查。通过穿刺抽取骨髓液,进行骨髓细胞学检查,观察骨髓中造血细胞的形态、比例等。如果骨髓中原始细胞和幼稚细胞比例明显增高(如急性白血病时骨髓原始细胞≥20%),就可以明确诊断为白血病。不同类型的白血病在骨髓象上有不同的特征,例如急性髓系白血病和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骨髓象表现有明显区别。
对于儿童来说,骨髓穿刺是比较重要的检查手段,虽然会有一定的不适,但在严格的操作和麻醉(必要时)下可以进行;对于成人,也是常规的确诊白血病的检查方法,在局部麻醉下进行,一般风险可控。
二、不同人群疑似白血病的应对建议
(一)儿童疑似白血病
1.家长的应对措施
儿童出现疑似白血病症状时,家长要保持冷静,避免过度惊慌。首先要记录儿童的症状出现时间、频率等详细情况。及时带儿童到正规医院血液科就诊,配合医生进行各项检查。因为儿童身体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白血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对预后影响较大,所以要尽快明确诊断。
儿童在检查过程中可能会有恐惧心理,家长要给予安抚,在检查前向儿童简单解释检查的必要性,让儿童尽量配合检查。
2.医疗方面的后续安排
一旦确诊为白血病,根据白血病的类型(如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急性髓系白血病等)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儿童白血病的治疗多采用化疗为主的综合治疗,部分适合的患儿可以考虑造血干细胞移植。在治疗过程中,要密切关注儿童的身体状况,包括血常规、肝肾功能等指标的变化,以及儿童的生长发育情况,因为化疗药物可能会对儿童的生长发育产生一定影响,需要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二)成人疑似白血病
1.成人的自身关注与就医
成人出现疑似白血病症状时,要提高自身的健康意识,不要忽视身体的异常表现。及时到医院血液科就诊,详细向医生描述自己的症状,包括症状开始的时间、发展变化等情况。成人在就医过程中要积极配合医生进行各项检查,因为成人白血病的治疗也需要准确的诊断来制定合适的方案。
成人可能因为工作等原因耽误就医,但白血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对于预后至关重要,所以要克服困难及时就诊。
2.治疗及康复注意事项
成人白血病的治疗同样根据具体类型选择合适的治疗手段,如化疗、靶向治疗等。在治疗过程中,成人要注意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合理饮食,增加营养摄入,以提高身体免疫力,更好地耐受治疗。同时,要定期到医院进行复查,监测病情变化和治疗效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成人要保持积极的心态,配合治疗,因为良好的心理状态有助于疾病的康复。
三、白血病的预防及健康生活方式建议
(一)避免危险因素
1.化学因素
尽量避免长期接触苯等有机溶剂,在工作环境中如果涉及苯的接触,要做好防护措施,如佩戴防护口罩、手套等。长期接触染发剂的人群,尤其是频繁染发的人群,也要注意染发剂中的化学物质可能对造血系统产生影响,增加白血病的发病风险。对于不同年龄人群,从事相关职业的成人要严格遵守职业防护规定,儿童则要避免接触成人使用的可能含有有害化学物质的物品。
2.辐射因素
减少不必要的辐射暴露,如避免频繁进行CT等放射性检查,尤其是儿童要尽量减少辐射接触。在生活中,也要注意远离辐射源,如一些简陋的电子产品可能存在辐射超标情况,要谨慎使用。对于接受放疗的患者,要在医生的指导下合理进行,并且注意防护措施,减少辐射对周围正常组织的影响。
(二)健康生活方式
1.合理饮食
无论年龄性别,都要保持均衡饮食。多摄入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如瘦肉、鱼类、豆类等,保证身体有足够的营养来维持正常的造血功能。多吃新鲜的蔬菜和水果,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如维生素C可以增强机体免疫力等。儿童要注意饮食的营养均衡,保证生长发育所需的营养;成人要避免暴饮暴食,保持规律的饮食习惯。
2.适度运动
适当进行运动,儿童可以选择适合的户外活动,如跑步、跳绳等,有助于增强体质;成人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有氧运动,如慢跑、游泳等,每周至少进行3-5次,每次运动30分钟以上。运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提高身体的免疫力,但要注意运动强度适中,避免过度劳累。对于患有基础疾病的人群,如老年人有心血管疾病等,要在医生指导下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和强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