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道出血分生理性和病理性及其他原因,生理性有月经和排卵期出血;病理性包括妊娠相关疾病(先兆流产、异位妊娠、胎盘因素)、生殖系统炎症(阴道炎、宫颈炎、子宫内膜炎)、生殖系统肿瘤(子宫肌瘤、宫颈癌、子宫内膜癌)、损伤异物和外源性性激素(阴道损伤、宫腔内异物、外源性性激素);其他原因有全身性疾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再生障碍性贫血)。
一、生理性阴道出血
1.月经
女性进入青春期后,子宫内膜会在卵巢激素的作用下发生周期性变化,每月一次的子宫出血即为月经。正常月经具有周期性及自限性,出血的第一日为月经周期的开始,两次月经第一日的间隔时间称为一个月经周期,一般为21-35日,平均28日。每次月经持续时间称为经期,一般为2-8日,平均4-6日。经量为一次月经的总失血量,正常经量多为20-60ml,超过80ml为月经过多。月经出血是由于子宫内膜脱落,螺旋小动脉破裂出血所致,这是正常的生理现象,与女性的生殖内分泌调节等因素相关,不同年龄女性的月经情况可能略有差异,青春期女性可能月经周期尚不规律,而育龄期有规律性生活的女性需注意与妊娠相关情况鉴别。
2.排卵期出血
部分女性在两次月经中间,即排卵期,会出现少量阴道出血。这是因为排卵后,雌激素水平短暂下降,使子宫内膜失去雌激素的支持而出现部分脱落,引起少量阴道出血。一般出血量较少,持续时间短,可伴有轻微的下腹部不适或隐痛。排卵期出血与女性体内雌激素的波动有关,对于有生育计划的女性,了解排卵期有助于受孕,而对于无生育计划的女性,需注意与其他异常阴道出血鉴别。
二、病理性阴道出血
1.妊娠相关疾病
先兆流产:多见于妊娠28周前,主要表现为少量阴道出血,常为暗红色或血性白带,随后出现阵发性下腹痛或腰背痛。其发生与胚胎染色体异常、母体因素(如全身性疾病、内分泌异常、免疫功能异常等)、父亲因素及环境因素等有关。对于有生育要求的孕妇,需进行保胎治疗等处理,而年龄较小的孕妇可能因自身身体机能等因素,发生先兆流产的风险可能相对不同年龄的其他孕妇有所差异,需要更加密切监测。
异位妊娠:典型症状为停经后腹痛与阴道出血,阴道出血一般量少,呈点滴状,色暗红或深褐。异位妊娠最常见的部位是输卵管,多因输卵管炎症等导致输卵管管腔狭窄或通畅度差,影响受精卵正常运行,使受精卵在输卵管内着床发育。对于有性生活的育龄期女性,尤其是有输卵管炎等病史的女性,需高度警惕异位妊娠,若不及时处理,可能发生破裂,引起腹腔内大出血,危及生命。
胎盘因素:如胎盘前置状态,多发生于妊娠晚期,表现为无诱因、无痛性反复阴道出血。胎盘前置是由于胎盘附着位置过低,接近或覆盖宫颈内口。高龄孕妇发生胎盘前置的风险相对较高,因为随着年龄增长,子宫蜕膜血管形成不良等因素可能增加胎盘前置的发生几率。另外,多次流产、刮宫等操作损伤子宫内膜,也会使胎盘为摄取足够营养而延伸到子宫下段,增加胎盘前置的风险。
2.生殖系统炎症
阴道炎:如滴虫性阴道炎,主要症状为阴道分泌物增多及外阴瘙痒,可伴有灼热、疼痛、性交痛等,阴道黏膜有散在出血点,严重时可有阴道少量出血。其是由阴道毛滴虫感染引起,经性交直接传播或间接传播。不同年龄女性都可能发生阴道炎,但幼女及绝经后女性由于雌激素水平低,阴道局部抵抗力下降,更容易感染。
宫颈炎:急性宫颈炎可出现阴道分泌物增多,呈黏液脓性,阴道分泌物刺激可引起外阴瘙痒及灼热感,也可出现经间期出血、性交后出血等症状。慢性宫颈炎多表现为阴道分泌物增多,少数患者可有接触性出血。宫颈炎主要由病原体感染宫颈所致,如淋病奈瑟菌、沙眼衣原体等,性生活活跃的女性更容易患宫颈炎,年龄较小的女性若过早开始性生活等不良生活方式也会增加宫颈炎的发病风险。
子宫内膜炎:多发生于产后、流产后或宫腔手术后,主要表现为下腹痛、发热、阴道分泌物增多且有异味,也可出现阴道不规则出血。病原体经阴道、宫颈上行或经淋巴系统蔓延至子宫内膜引起炎症,产后产妇身体抵抗力相对较低,若有胎盘残留等情况,更容易发生子宫内膜炎。
3.生殖系统肿瘤
子宫肌瘤:是女性生殖器最常见的良性肿瘤,多见于30-50岁女性。黏膜下子宫肌瘤主要症状为经量增多及经期延长,可引起阴道不规则出血。其发生与女性体内雌激素水平有关,雌激素可刺激子宫肌瘤生长。不同年龄女性患子宫肌瘤的情况不同,育龄期女性发病率相对较高,随着年龄增长,绝经后子宫肌瘤有萎缩趋势。
宫颈癌:早期多为接触性出血,如性生活后或妇科检查后少量出血,晚期为不规则阴道出血。也可表现为经期延长、经量增多。宫颈癌的发生主要与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PV)持续感染有关,性生活开始过早、多个性伴侣、多孕多产等因素会增加宫颈癌的发病风险,不同年龄女性都可能患宫颈癌,但30-55岁女性相对高发。
子宫内膜癌:多见于围绝经期及绝经后女性,主要表现为绝经后阴道不规则出血,量一般不多,尚未绝经者可表现为经量增多、经期延长或月经紊乱。其发生与雌激素长期刺激子宫内膜而无孕激素拮抗有关,肥胖、高血压、糖尿病、不孕不育及绝经延迟等因素会增加子宫内膜癌的发病风险,老年女性由于体内激素变化等因素,患子宫内膜癌的几率相对较高。
4.损伤、异物和外源性性激素
阴道损伤:多有明确的外伤史,如粗暴性交、异物放入阴道等,可引起阴道出血。不同年龄女性若有相关外伤或不当行为,都可能导致阴道损伤出血,例如幼女可能因被性侵等原因导致阴道损伤出血,需特别关注并及时处理。
宫腔内异物:如放置宫内节育器,部分女性可能出现经期延长、经量增多或不规则阴道出血。这是因为宫内节育器作为一种异物,刺激子宫内膜引起局部血管通透性增加等反应,从而导致阴道出血。不同年龄放置宫内节育器的女性都可能出现这种情况,但育龄期有避孕需求的女性较为常见。
外源性性激素:如服用紧急避孕药等,可能引起撤退性出血。这是因为外源性性激素改变了体内的激素水平,导致子宫内膜发生撤退性脱落。对于不同年龄女性,服用紧急避孕药可能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例如青春期女性由于生殖内分泌系统尚不稳定,服用紧急避孕药可能导致月经紊乱等更明显的副作用,需谨慎使用。
三、其他原因
1.全身性疾病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由于血小板减少,凝血功能障碍,可出现皮肤黏膜出血,也可表现为阴道出血。该病的发生与自身免疫等因素有关,不同年龄人群均可发病,对于有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女性,阴道出血可能是其全身出血表现的一部分,需要针对原发病进行治疗。
再生障碍性贫血:是一种骨髓造血功能衰竭症,主要表现为进行性贫血、出血和感染。阴道出血是由于骨髓造血功能低下,血小板生成减少等原因导致凝血功能异常引起。各年龄均可发病,对于患有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女性,阴道出血会加重其贫血等症状,需要综合治疗原发病来改善阴道出血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