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性肿瘤患者血常规相关指标(白细胞计数及分类、红细胞计数及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受多种因素影响,各指标有不同意义及与年龄、生活方式、病史等因素的关联,如白细胞计数及分类中不同细胞变化与肿瘤及治疗的关系,红细胞计数及血红蛋白反映贫血及相关影响因素,血小板计数异常与出血风险及相关因素关联等。
一、白细胞计数及分类
1.白细胞计数
意义:白细胞是人体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恶性肿瘤患者中,白细胞计数的变化可能与肿瘤本身、治疗(如化疗)等多种因素相关。一般来说,肺癌、胃癌等实体瘤患者在化疗后可能出现白细胞减少,而某些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如白血病患者白细胞计数常明显异常。例如,在实体瘤患者接受化疗过程中,若白细胞计数低于正常范围(成人正常参考值为\(4-10\times10^{9}/L\)),提示骨髓抑制,这可能导致患者感染风险增加,因为白细胞减少会削弱机体的抗感染能力。
年龄因素:儿童恶性肿瘤患者白细胞计数的正常范围与成人不同,儿童正常白细胞计数范围相对较宽,且儿童对白细胞减少的耐受能力可能与成人有所差异。儿童白血病患者白细胞计数异常的表现形式也有其特点,例如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可增高或正常甚至减低,但外周血中会出现大量原始和幼稚淋巴细胞。
生活方式:一般生活方式对白细胞计数影响相对较小,但在恶性肿瘤患者中,不良生活方式可能影响整体机体状况,间接影响白细胞计数。例如长期吸烟的肺癌患者,其机体免疫状态可能受影响,进而可能影响白细胞计数的稳定。
病史:有自身免疫性疾病病史的恶性肿瘤患者,其白细胞计数的变化可能更为复杂,因为自身免疫性疾病本身可能影响免疫系统细胞的功能和数量,再加上恶性肿瘤及相关治疗的影响,白细胞计数的波动可能更难预测。
2.白细胞分类
中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在抵御感染中起重要作用。恶性肿瘤患者化疗后中性粒细胞减少是常见现象,中性粒细胞减少(中性粒细胞绝对值\(<2\times10^{9}/L\))会使患者易发生细菌感染。例如,肝癌患者在接受化疗后出现中性粒细胞减少,就容易引发肺部感染等。
淋巴细胞:淋巴细胞减少常见于恶性肿瘤进展期或接受免疫抑制治疗的患者。例如,淋巴瘤患者在疾病进展时可能出现淋巴细胞计数下降,因为肿瘤细胞可能侵犯淋巴细胞相关的组织器官,影响淋巴细胞的生成和功能。儿童淋巴瘤患者淋巴细胞计数的异常更需密切关注,因为儿童自身免疫系统尚不完善,淋巴细胞计数异常对其免疫功能的影响更为显著。
单核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在免疫调节和抗原呈递等方面有作用,嗜酸性粒细胞与过敏、寄生虫感染及部分肿瘤相关,嗜碱性粒细胞参与免疫反应等。在恶性肿瘤患者中,这些细胞的比例变化相对较少单独作为主要诊断指标,但在综合评估病情时具有一定意义。例如,某些胃肠道肿瘤患者可能出现嗜酸性粒细胞比例的轻度改变,需要结合其他指标综合判断患者的整体状况。
二、红细胞计数及血红蛋白
1.红细胞计数
意义:红细胞主要功能是携带氧气。恶性肿瘤患者常出现贫血,红细胞计数会降低。例如,胃癌患者由于肿瘤消耗、慢性失血等原因可能导致红细胞计数下降,贫血会使患者出现乏力、气短等症状,影响生活质量和治疗耐受性。成人红细胞计数正常参考值男性为\((4.0-5.5)\times10^{12}/L\),女性为\((3.5-5.0)\times10^{12}/L\)。
年龄因素:儿童恶性肿瘤患者贫血表现可能更明显,因为儿童生长发育对氧气需求较高。例如儿童白血病患者,由于骨髓被肿瘤细胞浸润,影响红细胞生成,红细胞计数降低更为显著,且儿童贫血时出现的症状可能更易被忽视,需要更密切监测。
生活方式:长期营养不良的恶性肿瘤患者更容易出现红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降低,因为营养不良会影响造血原料的供应,如铁、维生素\(B_{12}\)、叶酸等缺乏会影响红细胞的生成。
病史:有慢性失血性疾病病史的恶性肿瘤患者,贫血可能更为严重,因为基础的慢性失血加上肿瘤相关的失血和消耗,会进一步加重贫血状况。例如有消化道溃疡病史的胃癌患者,其贫血程度可能比无此病史的胃癌患者更重。
2.血红蛋白
意义:血红蛋白浓度能更直接反映贫血程度。恶性肿瘤患者血红蛋白降低程度不同,表现出的症状轻重不同。中度贫血(血红蛋白\(60-90g/L\))患者可能出现活动后心悸、气短;重度贫血(血红蛋白\(<60g/L\))患者则会出现严重的乏力、面色苍白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机体功能和治疗实施。
年龄因素:老年人恶性肿瘤患者由于机体代偿能力下降,轻度的血红蛋白降低可能就会引起较明显的不适症状。例如老年肺癌患者,血红蛋白轻度降低就可能出现明显的头晕、乏力等症状,而儿童患者对贫血的耐受能力相对较好,但长期慢性贫血也会影响儿童的生长发育。
生活方式:吸烟的恶性肿瘤患者可能因为烟草中的有害物质影响红细胞的功能和寿命,加重贫血状况。例如肺癌患者吸烟会进一步损害肺部气体交换功能,同时影响红细胞携带氧气的能力,使贫血相关症状加重。
病史:有血液系统基础疾病病史的恶性肿瘤患者,出现血红蛋白异常的风险更高,因为基础血液疾病可能影响造血系统的功能,再加上恶性肿瘤的影响,血红蛋白降低会更明显。例如有地中海贫血病史的白血病患者,其血红蛋白降低的程度和纠正难度可能都大于没有地中海贫血病史的白血病患者。
三、血小板计数
1.意义
血小板参与止血和凝血过程。恶性肿瘤患者血小板计数异常较为常见,如肺癌、乳腺癌等患者在疾病进展或接受化疗等治疗后可能出现血小板减少。血小板减少(血小板计数\(<100\times10^{9}/L\))会增加患者出血风险,轻度血小板减少可能表现为皮肤瘀点、瘀斑,重度血小板减少(血小板计数\(<20\times10^{9}/L\))则可能导致消化道出血、颅内出血等严重并发症。例如肝癌患者介入治疗后可能出现血小板减少,需要密切监测血小板计数以预防出血事件。
年龄因素:儿童恶性肿瘤患者血小板减少的处理需要更加谨慎,因为儿童的凝血功能和对出血的耐受能力与成人不同。例如儿童白血病患者化疗后出现血小板减少,在护理和治疗上要特别注意避免外伤等,防止出血。
生活方式:长期饮酒的恶性肿瘤患者可能影响肝脏功能,而肝脏是合成凝血因子等与血小板功能相关物质的重要器官,所以长期饮酒可能加重血小板减少相关的出血风险。例如肝癌患者长期饮酒会进一步损害肝脏,影响血小板相关的凝血机制,增加出血的可能性。
病史:有出血性疾病病史的恶性肿瘤患者,血小板计数异常时出血风险更高,因为基础出血性疾病已经存在凝血功能的异常,再加上恶性肿瘤的影响,血小板计数异常会使出血风险大幅增加。例如有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病史的淋巴瘤患者,其血小板计数异常时发生出血的风险远高于没有该病史的淋巴瘤患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