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枢性面瘫是中枢神经系统病变致面神经核以上至大脑皮层中枢间皮质延髓束损害引发,病因有脑血管疾病、颅内肿瘤、颅脑外伤等,临床表现为眼裂以上表情肌正常、眼裂以下表情肌瘫痪及伴随不同病因相关症状,诊断靠神经系统体格检查、头颅CT和MRI等,治疗分针对病因和康复治疗,特殊人群有不同考虑。
一、定义
中枢性面瘫是指由于中枢神经系统病变引起的面部肌肉运动障碍,主要是面神经核以上至大脑皮层中枢间的皮质延髓束损害所导致的面瘫。
二、解剖基础相关因素
面神经核上部的细胞接受两侧皮质脑干束的纤维,其轴突组成面神经运动纤维,支配同侧眼裂以上的表情肌;面神经核下部的细胞则只接受对侧皮质脑干束的纤维,其轴突组成面神经的运动纤维,支配同侧眼裂以下的表情肌。当皮质脑干束受损时,若病变在面神经核以上到大脑皮层中枢之间,可引起对侧眼裂以下的表情肌瘫痪,而眼裂以上的表情肌(如额肌、皱眉肌等)因为接受双侧皮质脑干束支配,一般不受影响。
三、常见病因
1.脑血管疾病:如脑梗死、脑出血等。脑血管疾病是中老年人中枢性面瘫的常见病因,由于脑血管病变导致局部脑组织缺血或出血,影响了皮质脑干束的功能。例如脑梗死是由于脑部血管阻塞,相应脑组织缺血缺氧坏死,若累及皮质脑干束相关区域,就可能引发中枢性面瘫。
2.颅内肿瘤:颅内肿瘤如胶质瘤、脑膜瘤等,随着肿瘤的生长,可能压迫或侵犯皮质脑干束,从而导致中枢性面瘫。肿瘤的性质、部位等因素会影响面瘫的表现和严重程度,不同类型的肿瘤对脑组织的压迫方式和范围不同,对面神经相关通路的影响也有差异。
3.颅脑外伤:头部受到外伤时,如车祸、坠落等导致的颅脑损伤,可能会损伤皮质脑干束相关结构,进而引起中枢性面瘫。外伤的严重程度不同,损伤的部位和范围也不同,轻的可能只是轻微的神经传导通路受损,重的可能是广泛的脑组织损伤,导致严重的中枢性面瘫。
四、临床表现
1.面部肌肉运动障碍特点
眼裂以上表情肌:一般不受影响,患者额纹存在、皱眉可正常进行、闭眼无障碍。这是因为眼裂以上表情肌受双侧皮质脑干束支配,中枢性病变时该侧皮质脑干束受损不影响对侧的支配。
眼裂以下表情肌:出现瘫痪症状,表现为患侧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鼓腮漏气、不能吹口哨等。例如患者微笑时,患侧口角无法正常上扬,鼻唇沟变浅,这是由于面神经核下部受对侧皮质脑干束支配,当对侧皮质脑干束受损时,患侧眼裂以下表情肌失去神经支配而出现瘫痪。
2.伴随症状:根据不同病因还可能伴有其他症状,如脑血管疾病引起的中枢性面瘫患者可能伴有肢体瘫痪、言语不利、头痛、呕吐等症状;颅内肿瘤导致的中枢性面瘫患者可能伴有头痛、视力下降、恶心、呕吐等颅内压增高的表现;颅脑外伤引起的中枢性面瘫患者可能伴有头部外伤的相关表现,如头痛、头晕、意识障碍等。
五、诊断方法
1.神经系统体格检查:通过检查面部肌肉的运动情况,观察眼裂以上和以下表情肌的功能,初步判断是否存在面瘫及面瘫的类型(中枢性或周围性)。周围性面瘫通常是面神经核或面神经受损,会出现眼裂以上和以下表情肌均瘫痪的表现,而中枢性面瘫眼裂以上表情肌正常,眼裂以下表情肌瘫痪,以此可初步鉴别。
2.影像学检查
头颅CT:可以快速筛查脑出血、脑梗死等病变,对于急性脑血管疾病引起的中枢性面瘫有重要诊断价值,能发现脑部是否有出血灶或梗死灶及其部位、范围等。
头颅MRI:对脑组织的显示比CT更清晰,尤其是对于早期脑梗死、颅内肿瘤等病变的诊断更具优势。能发现较小的病灶,对于明确中枢性面瘫的病因有重要意义,如可以发现颅内肿瘤的位置、大小、形态等,以及脑梗死灶的细节情况。
六、治疗原则
1.针对病因治疗
脑血管疾病:脑梗死患者如果在溶栓时间窗内且符合溶栓指征,可考虑溶栓治疗;不符合溶栓指征的可进行抗血小板聚集、改善脑循环、脑保护等治疗。脑出血患者则根据出血量、出血部位等采取相应治疗,如保守治疗或手术清除血肿等。
颅内肿瘤:根据肿瘤的性质、部位等采取手术切除、放疗、化疗等治疗手段。手术切除是大部分颅内肿瘤的主要治疗方法,对于能够完整切除的肿瘤,术后中枢性面瘫可能会随着肿瘤压迫解除而逐渐改善,但如果肿瘤侵犯重要结构无法完全切除,可能需要结合放疗、化疗等综合治疗。
颅脑外伤:对于颅脑外伤患者,首先要处理颅脑外伤的紧急情况,如止血、降低颅内压等。对于合并的中枢性面瘫,在病情稳定后,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相应处理,如有神经受压等情况可能需要进一步的手术减压等操作。
2.康复治疗:在病因治疗的基础上,尽早进行康复治疗有助于促进面部肌肉功能的恢复。康复治疗方法包括面部肌肉的按摩、理疗、针灸等。按摩可以促进面部血液循环,帮助放松肌肉;理疗如低频电刺激等可以刺激面神经,促进神经功能恢复;针灸通过刺激面部穴位,调节经络气血,促进面部肌肉的运动功能恢复。康复治疗需要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康复方案,并且要注意治疗的时机和强度,避免过度刺激导致不适。
七、特殊人群考虑
1.儿童患者:儿童中枢性面瘫相对较少见,常见病因可能有先天性颅脑发育异常、脑部感染等。对于儿童中枢性面瘫,在诊断时要特别注意排查先天性因素,如进行头颅MRI等检查了解脑部结构。在治疗时,病因治疗是关键,同时康复治疗要更加谨慎,因为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康复治疗的方法和强度需要充分考虑儿童的耐受性和生长发育特点,避免使用可能影响儿童发育的治疗手段。例如针灸治疗儿童面瘫时,穴位的选择和刺激强度要非常谨慎,要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以儿童舒适度为标准,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等。
2.老年患者:老年患者中枢性面瘫多与脑血管疾病等有关,老年患者常合并有其他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在治疗病因时要兼顾这些基础疾病的治疗,例如脑血管疾病治疗中使用的药物要考虑对其他基础疾病的影响。康复治疗时要注意老年患者的身体状况,如老年患者可能存在关节活动度下降、肌肉力量减弱等情况,康复治疗要循序渐进,避免因康复治疗不当导致跌倒等其他并发症。同时要关注老年患者的心理状态,中枢性面瘫可能会对老年患者的社交等产生影响,需要给予心理支持和疏导。
3.女性患者:女性患者在面对中枢性面瘫时,除了考虑疾病本身的治疗和康复外,可能还会更关注面瘫对面部外观的影响,从而产生较大的心理压力。在治疗过程中要注重对女性患者的心理关怀,在康复治疗方案中可以更加注重对面部外观恢复的促进,同时向患者解释病情和治疗过程,缓解其焦虑情绪。
4.男性患者:男性患者中枢性面瘫的治疗和康复原则与其他人群基本相同,但在一些生活方式方面,如男性可能更注重运动等,在康复治疗期间要根据男性患者的生活方式特点,合理安排康复治疗时间和方式,使其在不影响正常生活和工作的情况下进行有效的康复。同时要注意男性患者可能存在的一些不良生活习惯,如吸烟、酗酒等,建议其戒烟限酒,以利于疾病的恢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