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耳乳突炎是累及中耳全部或部分结构的炎性病变多由细菌感染引起病因包括感染因素(细菌、病毒感染)、咽鼓管功能障碍、免疫力低下分类有急性和慢性临床表现分别为急性的全身及耳部症状和体征、慢性的耳流脓、听力下降等诊断靠耳部检查和影像学检查治疗急性用抗感染、局部及对症治疗慢性多需手术治疗预防要增强免疫力、积极治疗相关疾病、注意耳部卫生。
一、中耳乳突炎的定义
中耳乳突炎是累及中耳(包括鼓室、鼓窦、乳突气房)全部或部分结构的炎性病变,多为细菌感染引起。中耳与乳突通过鼓窦相互连通,因此炎症常可从中耳蔓延至乳突。
二、病因
1.感染因素
细菌感染:常见的致病菌有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等。上呼吸道感染时,病原体可通过咽鼓管侵入中耳引发炎症,例如儿童由于咽鼓管短、宽、直,更容易通过咽鼓管途径感染,像在冬季或季节交替时,儿童上呼吸道感染高发,中耳乳突炎的发病风险相应增加;成年人若患有鼻窦炎、扁桃体炎等疾病,也可能导致病原体经咽鼓管进入中耳。
病毒感染:某些病毒感染也可能先引起上呼吸道炎症,进而波及中耳,如流感病毒等感染后,机体免疫力下降,容易继发细菌感染,加重中耳乳突的炎症反应。
2.咽鼓管功能障碍
各种原因引起的咽鼓管阻塞,如腺样体肥大、鼻咽部肿瘤、鼻息肉等,会导致中耳内的空气被吸收,形成负压,从而引起中耳黏膜的充血、肿胀,分泌功能亢进,为细菌滋生创造条件。例如腺样体肥大在儿童中较为常见,肥大的腺样体堵塞咽鼓管咽口,影响中耳通气引流,使得儿童成为中耳乳突炎的高发人群。
3.免疫力低下
当人体免疫力低下时,如患有糖尿病、艾滋病等慢性疾病,或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等,机体抵御病原体的能力减弱,容易遭受细菌等病原体的侵袭,引发中耳乳突炎。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衰退,免疫力相对较低,也更容易患上中耳乳突炎。
三、分类及临床表现
1.急性中耳乳突炎
症状:
全身症状:患者可出现发热、畏寒、乏力等全身症状,儿童症状往往比成人更明显,可能出现高热、哭闹不安等情况。例如儿童患急性中耳乳突炎时,体温可迅速升高至39℃-40℃,同时伴有精神萎靡。
耳部症状:耳痛较为剧烈,初期可为耳深部胀痛,随着病情发展可呈搏动性跳痛,疼痛可放射至头部;听力减退,患者可感觉听力下降,初期可能仅为轻度减退,随着炎症加重,听力下降逐渐明显;耳流脓,鼓膜穿孔后可出现耳流脓,初期流脓量较少,随着炎症控制,流脓量逐渐减少,脓液可为脓性、黏脓性等。
体征:乳突部皮肤可有轻度肿胀,乳突区有明显压痛,鼓膜充血、穿孔等。
2.慢性中耳乳突炎
症状:
耳流脓:间歇性或持续性耳流脓,脓液可为黏液性、黏脓性或脓性,若有胆脂瘤形成,可伴有特殊恶臭的脓。
听力下降:不同程度的听力下降,一般为传导性聋,若病变累及内耳,可出现混合性聋或感音神经性聋。
其他症状:部分患者可出现耳鸣等症状。
体征:鼓膜紧张部穿孔或松弛部穿孔,通过穿孔可看到鼓室内有肉芽组织或胆脂瘤上皮等,乳突部可有轻度压痛(慢性单纯型中耳乳突炎时),若为胆脂瘤型中耳乳突炎,乳突部可能有骨质破坏等表现。
四、诊断方法
1.耳部检查
耳镜检查:通过耳镜观察鼓膜的情况,急性中耳乳突炎时可见鼓膜充血、穿孔,慢性中耳乳突炎时可见鼓膜穿孔及鼓室内的病变情况。
乳突部检查:检查乳突部有无肿胀、压痛等,急性中耳乳突炎时乳突部有明显压痛,慢性中耳乳突炎时乳突部可有轻度压痛或无明显压痛。
2.影像学检查
乳突X线检查:可了解乳突气房的情况,急性中耳乳突炎时可见乳突气房模糊、密度增高;慢性中耳乳突炎时可发现乳突气房透光度减低、房隔模糊等改变,若为胆脂瘤型中耳乳突炎,可见乳突内有边缘清楚的圆形透光区。
CT检查:CT检查对中耳乳突炎的诊断价值更高,能够清晰显示中耳乳突内的病变情况,包括有无骨质破坏、病变范围等,对于鉴别诊断如胆脂瘤型中耳乳突炎与其他类型的中耳乳突炎有重要意义。例如可以明确胆脂瘤型中耳乳突炎的胆脂瘤大小、位置以及对周围骨质的破坏程度等。
五、治疗原则
1.急性中耳乳突炎
抗感染治疗:根据病情严重程度选择合适的抗生素,如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对于儿童患者,要选择对儿童相对安全且有效的抗生素,避免使用可能对儿童听力等有影响的药物;对于成年人,若病情较重,可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择敏感抗生素。一般需要足量足疗程使用抗生素,以彻底清除病原体,防止病情转为慢性。
局部治疗:鼓膜穿孔前可使用苯酚甘油滴耳,有消炎止痛的作用,但鼓膜穿孔后应立即停止使用,以免腐蚀鼓膜;鼓膜穿孔后,先用过氧化氢溶液清洗外耳道脓液,然后局部使用抗生素滴耳液,如氧氟沙星滴耳液等。
对症治疗:对于发热、头痛等全身症状明显的患者,可给予退热、止痛等对症治疗。儿童患者体温较高时,要及时采取降温措施,如物理降温或使用合适的退热药物,但要注意药物的剂量和禁忌证,避免对儿童造成不良影响。
2.慢性中耳乳突炎
手术治疗:对于慢性中耳乳突炎伴有中耳息肉、肉芽组织形成或胆脂瘤等情况,多需要进行手术治疗。手术的目的是清除病变组织,修复鼓膜,重建中耳传音结构,改善听力。例如胆脂瘤型中耳乳突炎必须通过手术切除胆脂瘤,防止其进一步破坏周围骨质,引起颅内、外并发症;对于单纯型或骨疡型中耳乳突炎,若经保守治疗无效,也可考虑手术治疗。
保守治疗:对于病情较轻的慢性中耳乳突炎患者,可采取局部清洁、使用抗生素滴耳液等保守治疗方法,但保守治疗往往难以彻底治愈,容易复发。
六、预防措施
1.增强免疫力
健康生活方式:均衡饮食,保证摄入充足的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物质,如多吃新鲜的蔬菜、水果、瘦肉、鱼类等;适量运动,根据不同年龄和身体状况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如儿童可进行户外活动、跑步等,成年人可选择散步、游泳、瑜伽等运动,运动有助于提高机体免疫力;保证充足的睡眠,一般儿童需要10-14小时的睡眠时间,成年人需要7-8小时的睡眠时间,良好的睡眠有助于身体恢复和免疫力的提升。
避免不良习惯:戒烟限酒,吸烟会损害呼吸道黏膜,降低免疫力,过量饮酒也会影响机体的免疫功能,所以应尽量避免吸烟和过量饮酒。
2.积极治疗相关疾病
积极治疗上呼吸道疾病,如感冒、鼻窦炎、扁桃体炎等,上呼吸道感染是引发中耳乳突炎的常见诱因,及时治疗上呼吸道疾病可以减少病原体通过咽鼓管侵入中耳的机会。例如患有鼻窦炎的患者应积极治疗,使用鼻用糖皮质激素等药物减轻鼻腔黏膜肿胀,改善鼻窦通气引流;扁桃体炎患者若反复发作,可在合适的时机考虑手术切除扁桃体,减少病原体的储存和繁殖。
对于腺样体肥大的儿童,若影响咽鼓管功能,应及时进行治疗,如腺样体切除术等,以改善中耳的通气引流状况,预防中耳乳突炎的发生。
3.注意耳部卫生
保持耳部清洁,但要注意正确的清洁方法,避免用力擤鼻,擤鼻时应按住一侧鼻孔,轻轻擤出对侧鼻腔的分泌物,以免将分泌物经咽鼓管压入中耳。游泳时要注意防止污水进入中耳,可佩戴耳塞,游泳后若有水进入中耳,应及时将水排出,如可将头偏向一侧,单脚跳跃使水流出,或用干净的棉签轻轻吸干水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