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膜炎临床表现有发热、头痛、脑膜刺激征、意识障碍等,不同类型脑膜炎具不同特点,影像学上头颅CT早期可能无异常后期有脑积水等改变头颅MRI更敏感,脑脊液检查常规及病原学有相应特征,儿童表现可能不典型成人相对典型,免疫力低下、密切接触传染源人群易患,既往免疫缺陷或颅脑损伤等病史者患脑膜炎情况特殊。
临床表现方面
症状表现:
发热:多数脑膜炎患者会出现发热症状,体温可高达39℃甚至更高。这是因为病原体感染人体后,免疫系统被激活,引发炎症反应导致体温调节中枢功能紊乱。不同年龄段的患者发热表现可能有差异,儿童可能体温波动较大,而成人相对较为持续。例如,在细菌性脑膜炎中,发热往往是较为突出的早期表现之一。
头痛:头痛是脑膜炎常见的症状,程度可轻可重。其发生机制主要与脑膜受到炎症刺激有关,炎症介质的释放会刺激脑膜中的痛觉感受器,从而引起头痛。头痛的性质多为剧烈胀痛或跳痛,部分患者还可能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这是由于颅内压升高导致的,呕吐通常为喷射性呕吐。
脑膜刺激征:包括颈项强直、克氏征阳性、布氏征阳性。颈项强直表现为患者仰卧,检查者被动屈颈时感觉到抵抗力增强;克氏征阳性是指患者仰卧,一侧髋关节屈成直角后,膝关节不能伸直,大于135°时为阳性;布氏征阳性则是患者仰卧,前屈其颈时发生双侧髋、膝部屈曲。脑膜刺激征是脑膜受到炎症累及的典型表现。
意识障碍:病情较重的脑膜炎患者可能出现意识障碍,如嗜睡、昏睡甚至昏迷。这与炎症累及大脑实质,影响神经细胞的功能和脑的正常生理活动有关。儿童患者可能在意识障碍表现上相对成人更为隐匿,早期可能仅表现为精神萎靡、烦躁不安等。
不同类型脑膜炎的特点:
病毒性脑膜炎:起病相对较急,症状相对较轻,发热程度一般不是极高,头痛、脑膜刺激征等表现相对细菌性脑膜炎可能稍轻。患者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多正常或轻度升高,以淋巴细胞为主。例如,肠道病毒引起的病毒性脑膜炎,在夏秋季较为多见,儿童感染的几率相对较高,部分患者可在1-2周内自行缓解,但也有少数可能出现病情加重的情况。
细菌性脑膜炎:病情往往较为严重,发热多为高热,头痛剧烈,脑膜刺激征明显。常见的致病菌如肺炎链球菌、脑膜炎奈瑟菌等引起的细菌性脑膜炎,起病急骤,若不及时治疗,病死率较高。外周血白细胞计数明显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例显著增高。
结核性脑膜炎:起病相对隐匿,病程较长。早期症状可能不典型,可表现为低热、盗汗、乏力、食欲不振等全身症状,随后逐渐出现头痛、脑膜刺激征等表现。脑脊液检查可见结核杆菌相关的特征性改变,如脑脊液外观呈毛玻璃样,白细胞计数轻度升高,以淋巴细胞为主,蛋白含量增高,糖和氯化物含量降低等。
影像学特征
头颅CT检查:在脑膜炎早期,可能无明显异常改变。随着病情进展,部分患者可能出现脑室扩大、脑沟变窄等脑积水表现,或者脑实质内出现低密度灶等炎症累及脑实质的改变。例如,结核性脑膜炎患者后期可能因脑脊液循环受阻出现脑积水,头颅CT可发现脑室系统不同程度的扩张。
头颅MRI检查:对于脑膜炎的诊断和病情评估更为敏感。在早期即可发现脑膜强化等表现,脑实质内的炎症改变也能更清晰地显示,如T2加权像上可见脑实质内高信号影,提示存在水肿等炎症反应。对于结核性脑膜炎,MRI能够更早发现脑膜的增厚、强化以及脑实质内的结核病灶等。
脑脊液检查特征
常规检查:
白细胞计数:不同类型脑膜炎的白细胞计数变化不同。病毒性脑膜炎患者脑脊液白细胞计数多在(10-500)×10?/L之间,以淋巴细胞为主;细菌性脑膜炎患者脑脊液白细胞计数可显著升高,可达(1000-10000)×10?/L以上,中性粒细胞比例明显增高;结核性脑膜炎患者脑脊液白细胞计数多为(50-500)×10?/L,早期以淋巴细胞为主,后期可中性粒细胞增多。
蛋白含量:病毒性脑膜炎患者脑脊液蛋白含量轻度升高,多在0.5-1.0g/L;细菌性脑膜炎患者蛋白含量明显升高,可高达1-5g/L;结核性脑膜炎患者蛋白含量也升高,一般在1g/L以上,且病程越长,蛋白含量可能越高。
糖和氯化物含量:病毒性脑膜炎患者脑脊液糖和氯化物含量多正常;细菌性脑膜炎患者糖含量明显降低,可低于2.2mmol/L,氯化物含量也可降低;结核性脑膜炎患者糖和氯化物含量均显著降低,糖含量常低于1.1mmol/L,氯化物含量可低于102mmol/L。
病原学检查:
病毒学检查:通过脑脊液的病毒核酸检测等方法可明确是否为病毒性脑膜炎以及具体的病毒类型。例如,采用PCR技术检测肠道病毒核酸等,有助于确诊肠道病毒引起的病毒性脑膜炎。
细菌学检查:对于细菌性脑膜炎,可通过脑脊液涂片革兰染色、细菌培养等方法找到致病菌。如怀疑脑膜炎奈瑟菌感染,脑脊液涂片可发现革兰阴性双球菌,细菌培养可明确菌种及药敏情况。
结核杆菌检查:结核性脑膜炎患者的脑脊液涂片抗酸染色可发现结核杆菌,结核杆菌培养可确诊,但培养时间较长。
年龄与脑膜炎特征的关系
儿童:儿童脑膜炎在临床表现上可能不如成人典型。婴儿患者可能不会明确表述头痛,而是表现为囟门隆起,这是因为婴儿颅缝未完全闭合,颅内压升高可通过囟门隆起表现出来。同时,儿童对感染的耐受性相对较差,病情变化可能较快,容易出现惊厥等表现。例如,新生儿脑膜炎,可由产前、产时或产后感染引起,症状往往不典型,仅有发热、拒乳、嗜睡、烦躁不安等非特异性表现,容易被忽视,需要高度警惕。
成人:成人脑膜炎症状相对较为典型,能够较为明确地表述头痛、发热等症状,但病情严重时也可能出现意识障碍等表现。不同年龄段的成人,其易患的脑膜炎类型可能有所不同,如老年人由于机体免疫力下降,更容易患肺炎链球菌性脑膜炎等。
生活方式与脑膜炎的关联
免疫力低下人群:长期熬夜、过度劳累、营养不良等不良生活方式会导致机体免疫力下降,增加患脑膜炎的风险。例如,长期熬夜的人,其免疫系统的功能会受到影响,对病原体的抵御能力减弱,更容易受到细菌、病毒等病原体的侵袭而引发脑膜炎。
密切接触传染源人群:如果生活或工作中密切接触脑膜炎患者,如在家庭、学校、托儿所等场所与患者有较近的接触,感染脑膜炎的几率会增加。例如,脑膜炎奈瑟菌引起的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具有较强的传染性,在人群密集的场所如学校宿舍等,容易造成传播。
病史对脑膜炎特征的影响
既往有免疫缺陷病史:如患有艾滋病等免疫缺陷疾病的患者,患脑膜炎的几率较高,且病情往往更为复杂,病原体可能更为少见,临床表现可能不典型,治疗难度也相对较大。因为患者的免疫系统存在缺陷,无法有效地抵御病原体的侵袭,炎症反应可能不如免疫正常人群典型,脑脊液检查等结果也可能与普通脑膜炎有所不同。
既往有颅脑损伤或神经系统疾病病史:既往有颅脑损伤的患者,脑膜等组织可能存在解剖结构的改变或损伤,更容易受到病原体的感染而引发脑膜炎,且在病情表现上可能与单纯的脑膜炎有所不同,可能会有颅脑损伤相关的症状与脑膜炎症状相互交织的情况。而既往有神经系统疾病如癫痫等病史的患者,在发生脑膜炎时,可能会影响对脑膜炎症状的判断,因为神经系统疾病本身可能也会引起头痛、抽搐等表现,需要仔细鉴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