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分泌性中耳炎可采取日常护理、改善咽鼓管功能训练、药物干预、手术治疗等方法治疗。

1.日常护理
对于病程较短、症状较轻的儿童,优先采取保守观察,定期复查听力和中耳积液情况。日常需注意保暖,避免反复感冒引发咽鼓管堵塞;调整喂养姿势,避免婴幼儿躺着喝奶时乳汁呛入咽鼓管;保持鼻腔通畅,如果有鼻塞可适当用生理盐水滴鼻,减少分泌物对咽鼓管的压迫,帮助积液自然吸收。
2.改善咽鼓管功能训练
针对咽鼓管功能不良的儿童,可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功能训练。比如鼓励年龄稍大的儿童做“捏鼻鼓气”动作,轻轻捏住鼻子、闭口向耳部发力鼓气,促进咽鼓管开放,平衡中耳压力;婴幼儿可通过引导其多做咀嚼、吞咽动作,间接带动咽鼓管运动,缓解积液滞留。
3.药物干预
如果合并鼻腔炎症或过敏因素,需遵医嘱使用儿童专用药物,如鼻腔黏膜充血时,短期用鼻用减充血剂减轻肿胀,如伪麻黄碱等;过敏引发的则用抗组胺药缓解过敏反应,如氯雷他定等。
4.手术治疗
如果保守治疗3个月以上积液仍未吸收,或出现听力下降、语言发育受影响等情况,需考虑手术。常见手术方式为鼓膜切开术,通过在鼓膜上切开小口排出积液;对于反复发作的儿童,可能需植入鼓膜置管,保持中耳与外界通气,防止积液再次形成。手术需在全麻下进行,术前需全面评估儿童身体状况,术后注意耳部护理,避免感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