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栓性外痔是外痔特殊类型,因排便用力等致肛门缘静脉破裂形成血栓肿块,有不良排便习惯、久坐久立、妊娠等病因,表现为疼痛、肿块,可通过体格检查等诊断,治疗分非手术和手术,需养成良好排便习惯、避免久坐久立、妊娠期间做好护理来预防。
病因
不良排便习惯:如长期便秘,排便时过度用力,会增加肛门局部血管的压力,容易导致静脉破裂出血形成血栓。对于儿童来说,如果存在排便困难、大便干结等情况,也可能增加患血栓性外痔的风险;成年人长期有不良排便习惯,同样是重要诱因。不同年龄、性别的人群都可能因为此类习惯引发。
久坐久立:长时间保持坐位或站位,会影响肛门局部的血液循环,使静脉丛瘀血扩张,增加血栓形成的几率。比如一些职业需要长时间久坐的人群,像办公室职员等,以及长期站立工作的人群,如建筑工人等,相对更易发生血栓性外痔。
妊娠:女性在妊娠期间,子宫增大压迫盆腔静脉,导致肛门周围静脉回流受阻,再加上孕期活动量相对减少等因素,容易诱发血栓性外痔。
临床表现
疼痛:通常起病突然,肛门部出现剧烈疼痛,疼痛程度较为明显,尤其是在行走、排便或坐下时,疼痛会加剧。不同年龄和性别的患者都会感受到明显疼痛,但由于女性在妊娠等特殊时期对疼痛的耐受可能有一定变化,不过主要表现还是以疼痛为主。
肿块:肛门缘可摸到暗紫色圆形硬结,较硬,压痛明显。肿块大小不一,小的如黄豆大小,大的可如蚕豆或鸽蛋大小。
诊断
体格检查:医生通过肛门局部检查,可直接发现肛门缘的血栓性肿块,根据肿块的表现及患者的症状等基本可以初步诊断。对于儿童患者检查时需更加轻柔,避免引起患儿过度不适;妊娠期女性检查时要考虑到特殊生理状态,动作要谨慎。
鉴别诊断:需与肛周脓肿等疾病鉴别,肛周脓肿一般有红肿热痛等炎症表现,而血栓性外痔主要是有暗紫色血栓肿块及疼痛等表现。
治疗原则
非手术治疗
初期治疗:对于症状较轻的患者,可采用局部热敷、坐浴等方法,促进血液循环,减轻疼痛和肿胀。例如用温水坐浴,每天可进行数次,每次15-20分钟左右,能缓解不适。儿童坐浴时要注意水温适宜,避免烫伤;妊娠期女性坐浴也要注意安全和舒适。
药物治疗:可使用一些消肿止痛的药物局部外敷或熏洗,但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要充分考虑不同人群的特点,如儿童应避免使用刺激性过强的药物等。
手术治疗:如果疼痛剧烈、肿块较大或经非手术治疗效果不佳时,可考虑手术切除血栓。手术方式有血栓剥离术等,对于儿童及妊娠期女性等特殊人群,手术需谨慎评估,选择合适的时机和方式。
预防措施
养成良好排便习惯:保持大便通畅,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如蔬菜、水果等,避免便秘和腹泻。不同年龄人群都应注意饮食调节,儿童可通过合理添加辅食等方式保证膳食纤维摄入;成年人要注意均衡饮食。
避免久坐久立:定时改变体位,适当进行活动,促进肛门局部血液循环。无论是儿童还是成年人、不同性别的人群,都应注意避免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可定时起身活动一下。
妊娠期间护理:妊娠期女性要注意适当活动,避免长时间站立或坐位,同时注意保持肛门局部清洁,预防血栓性外痔的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