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前需详细评估患者病史、体格检查及安排相关检查,老年及糖尿病患者有特殊要求,同时要禁食、停用影响凝血药物并做好皮肤准备;术中进入导管室、局部麻醉后通过导管操作注入造影剂,再行球囊扩张与支架植入;术后需监测生命体征、护理穿刺部位、使用药物并观察康复情况,不同患者有个体化要求。
一、术前准备
1.患者评估:医生会详细询问患者病史,包括心脏病发作情况、既往病史(如高血压、糖尿病等)、药物过敏史等,同时进行体格检查。还会安排一系列相关检查,如心电图可帮助了解心脏电活动情况,心脏超声能评估心脏结构和功能,冠状动脉造影是明确冠状动脉病变部位和程度的金标准,通过该检查能精准看到冠状动脉哪段狭窄以及狭窄程度如何,以此确定是否需要安装支架以及支架的规格等。对于不同年龄患者,比如老年患者可能合并多种基础疾病,需要更全面评估其身体耐受手术的能力;有糖尿病的患者要确保血糖控制在相对合适范围后再进行手术,以降低手术风险。
2.术前准备工作:患者需要在术前禁食6-8小时,目的是防止术中发生呕吐误吸。还需要停用影响凝血功能的药物,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具体停用时间遵医嘱),同时做好皮肤准备,一般是对穿刺部位进行清洁等操作。
二、术中操作
1.进入导管室:患者被送入心脏导管室,平躺在手术台上,医护人员会为其建立静脉通路,以便术中用药等。
2.局部麻醉:对穿刺部位(通常是桡动脉或股动脉)进行局部麻醉,减少患者术中疼痛。
3.导管操作:通过血管穿刺技术将导管送至冠状动脉开口处,然后注入造影剂,利用X线透视清晰显示冠状动脉的形态,明确狭窄的具体位置、范围等情况。
4.球囊扩张与支架植入:通过导丝引导球囊到达狭窄病变部位,充盈球囊对狭窄处进行扩张,改善冠状动脉的血流情况,之后将支架沿导管送至狭窄部位,释放支架以支撑血管,恢复冠状动脉的通畅。整个过程中会持续通过影像学监测,确保操作准确。
三、术后护理
1.生命体征监测:术后患者会被送入监护室,密切监测心率、血压、呼吸等生命体征,因为术后早期可能出现心率失常、血压波动等情况,及时发现并处理。对于老年患者,由于其各器官功能相对较弱,生命体征变化可能更隐匿,所以需要更频繁细致的监测;有基础心脏病的患者,要关注心脏相关指标的变化。
2.穿刺部位护理:如果是桡动脉穿刺,要观察穿刺部位有无出血、血肿等情况;如果是股动脉穿刺,患者需要卧床休息一段时间,穿刺侧肢体要保持制动,防止出血。同时要保持穿刺部位清洁干燥,预防感染。
3.药物使用:术后会使用抗凝药物等,如继续使用氯吡格雷等抗血小板聚集药物,不同患者根据病情可能有不同的药物组合,但要注意药物可能带来的出血等不良反应,尤其是老年患者肝肾功能相对减退,药物代谢减慢,更要注意观察药物不良反应。
4.康复观察:患者需要观察自身有无胸痛复发、胸闷等不适症状,如有异常要及时告知医生。同时根据患者情况逐步开始康复活动,比如术后早期可在床上进行轻微活动,然后逐渐增加活动量,但要避免剧烈运动,年龄较大或有基础疾病的患者康复进程要更缓慢,遵循个体化原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