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性斜颈是小儿肌骨骼系统常见疾病,因胸锁乳突肌纤维化挛缩致颈部倾斜。病因有宫内因素(胎儿位置不正致肌肉缺血坏死纤维化挛缩)和分娩因素(胎儿胸锁乳突肌受过度牵拉损伤出血血肿机化挛缩)。临床表现为出生后1-2周颈部出现肿块,随生长斜颈明显且可致面部不对称。诊断靠体格检查和超声检查。治疗分非手术(6个月内按摩、牵引)和手术(6个月以上保守无效者行胸锁乳突肌切断术)。早期诊治预后好,延误则可能有永久性外观改变及影响心理,年龄越小治疗效果相对越好,治疗中需关注患儿心理。
一、病因
1.宫内因素:胎儿在子宫内位置不正,头部向一侧偏斜,影响胸锁乳突肌的血液供应,导致该肌肉发生缺血性坏死,后续逐渐纤维化、挛缩,引发斜颈。例如,多胎妊娠、羊水过少等情况可能增加胎儿在宫内处于异常姿势的几率,从而增加先天性斜颈的发生风险。
2.分娩因素:在分娩过程中,胎儿的胸锁乳突肌受到过度牵拉损伤,引起出血、血肿,进而机化、挛缩。如臀位分娩、产程过长等都可能导致这种情况发生。
二、临床表现
1.颈部肿块:多数患儿在出生后1-2周可发现胸锁乳突肌中下段有椭圆形或圆形的肿块,质地较硬,无压痛,可活动。例如,部分新生儿家长可能在给孩子洗澡或换衣服时偶然发现颈部的异常肿块。
2.斜颈:随着患儿生长,斜颈逐渐明显,表现为头部向患侧倾斜,面部向健侧旋转。年龄稍大的患儿还可能出现面部不对称,患侧面部短小,健侧面部丰满等情况。比如,患儿头部总是偏向一侧,无法自如转向另一侧。
三、诊断
1.体格检查:医生通过观察患儿颈部的姿势、触摸胸锁乳突肌的情况来初步诊断。可以发现胸锁乳突肌挛缩、紧张,颈部活动受限,向患侧旋转和向健侧侧屈时受限明显。
2.超声检查:有助于早期发现胸锁乳突肌的病变情况,可观察肌肉的厚度、回声等,对先天性斜颈的诊断和病情评估有重要价值。例如,超声可以清晰显示胸锁乳突肌是否存在纤维化、挛缩等异常改变。
四、治疗
1.非手术治疗
按摩:适用于出生后6个月以内的患儿。通过轻柔的按摩手法,缓解胸锁乳突肌的挛缩,促进局部血液循环。例如,每天多次对患儿颈部进行按摩,按照一定的方向和力度进行操作,帮助放松肌肉。
牵引:可采用局部热敷后,用轻柔的牵引方法,逐渐纠正斜颈。比如使用特制的牵引装置,每天进行一定时间的牵引,帮助拉伸挛缩的胸锁乳突肌。
2.手术治疗:对于6个月以上保守治疗无效的患儿,可考虑手术治疗,如胸锁乳突肌切断术等。手术可以松解挛缩的肌肉,改善斜颈症状。
五、预后
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的患儿预后较好,多数可以恢复正常的颈部姿势和面部外观。如果延误治疗,可能会导致面部不对称等永久性的外观改变,还可能影响患儿的心理健康等。对于不同年龄的患儿,治疗效果会有所差异,年龄越小,治疗效果相对越好。例如,新生儿期发现并及时治疗的患儿,恢复正常的几率较高;而年龄较大才接受治疗的患儿,可能需要更长时间的康复和可能遗留一定程度的外观问题。同时,在治疗过程中需要关注患儿的心理状态,尤其是年龄稍大的患儿,可能会因为外观问题产生自卑等心理,需要给予相应的心理关怀和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