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痔可通过改善生活方式、局部治疗、医疗干预等综合措施缓解症状、减少复发,很难完全根治,改善生活方式包括饮食调整、避免久坐久站、养成良好排便习惯;局部治疗有药物坐浴、外用药物;医疗干预包括注射治疗(Ⅰ-Ⅱ度内痔)、手术治疗(Ⅲ-Ⅳ度或保守治疗无效内痔),不同人群手术需考虑自身情况,治疗中要关注内痔变化及时就医。
一、改善生活方式
1.饮食调整: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至关重要,多吃蔬菜(如菠菜、芹菜等)、水果(像香蕉、苹果等)以及全谷类食物。膳食纤维能使粪便变软,减少排便时的阻力。有研究表明,每日摄入25-35克膳食纤维有助于维持肠道正常功能,缓解内痔症状。同时,要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这类食物会刺激肛门直肠部位,加重内痔的充血、水肿情况。
2.避免久坐久站:长时间久坐久站会影响盆腔血液循环,导致肛门直肠部位静脉回流受阻,增加内痔发生的风险或加重内痔症状。建议每隔1-2小时就适当活动一下,如进行散步等轻度运动,促进血液循环。对于长时间伏案工作的人群或司机等需长时间站立的人群,更要注意定时活动。
3.养成良好排便习惯:每天定时排便,尽量将排便时间控制在5分钟以内。避免在排便时长时间蹲坐看书、玩手机等。如果出现便秘情况,可通过调整饮食等方式进行改善,必要时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温和的缓泻剂,但要避免滥用泻药。因为长期便秘用力排便会增加腹压,进而加重内痔。
二、局部治疗
1.药物坐浴:常用的有中药坐浴或高锰酸钾溶液坐浴。中药坐浴可选用具有清热燥湿、消肿止痛功效的药物煎水坐浴,能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减轻内痔的炎症、水肿。高锰酸钾溶液坐浴时要注意浓度,一般为1:5000的比例,坐浴时间每次15-20分钟,每日可进行1-2次。坐浴能清洁肛门局部,缓解内痔引起的不适症状。
2.外用药物:可使用痔疮膏等外用药物,这类药物具有消肿、止痛、止血等作用。例如一些含有麝香、牛黄等成分的痔疮膏,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内痔的肿胀、疼痛等症状。但使用外用药物时要注意按照正确的方法涂抹,并且要观察用药后的反应,若出现过敏等不适情况应及时停用。
三、医疗干预
1.注射治疗:对于Ⅰ-Ⅱ度内痔可采用注射治疗。将硬化剂注射到内痔的黏膜下静脉丛周围,使局部产生无菌性炎症反应,促使痔块纤维化,从而达到固定内痔的目的。一般经过1-2次注射治疗可取得较好效果,但要注意注射部位和剂量,避免引起严重的并发症。
2.手术治疗:对于Ⅲ-Ⅳ度内痔或经保守治疗无效的内痔可考虑手术治疗。常见的手术方式有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术(PPH)等。手术治疗能直接去除病变的痔组织,但手术存在一定风险,如出血、感染等,术后需要注意肛门局部的护理,促进伤口愈合。不同年龄、性别等人群在手术治疗时需根据自身具体情况由医生评估后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例如老年患者身体机能相对较弱,在手术前后要注意加强营养支持,密切观察术后恢复情况;女性患者要考虑生理期等因素对手术及恢复的影响等。
需要注意的是,内痔很难完全根治,通过上述综合措施主要是缓解症状、减少复发。在整个治疗过程中要密切关注内痔的变化情况,如有异常及时就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