痔疮是肛管或直肠下端静脉丛充血或瘀血并肿大的疾病,发病与肛垫下移和静脉曲张等有关,分内痔、外痔、混合痔,表现各异,检查有视诊、指诊、镜检等,治疗分非手术和手术;肛瘘是肛管或直肠与肛周皮肤相通的肉芽肿性管道,由肛周感染等引起,表现为肛周反复流脓肿痛等,检查有视诊、指诊、探针及影像学检查等,治疗以手术为主,包括多种术式。
一、定义与发病机制
痔疮:是肛管或直肠下端静脉丛充血或瘀血并肿大的常见疾病。其发病机制主要与肛垫下移和静脉曲张有关,长期便秘、久坐、妊娠等因素可增加患病风险,各年龄段均可发病,女性在妊娠等特殊时期易患。
肛瘘:是指肛管或直肠与肛周皮肤相通的肉芽肿性管道,由内口、瘘管、外口三部分组成。多为肛管直肠周围脓肿破溃或切开引流后形成的后遗症,一般不能自行愈合,常继发于肛周感染,多见于青壮年男性。
二、临床表现
痔疮
内痔:主要表现为便血,便血可为无痛性、间歇性便后出鲜血,严重时可呈喷射状出血,随着病情进展,内痔可脱出肛门外,初期可自行回纳,后期需用手推回甚至不能回纳。
外痔:主要表现为肛门不适、潮湿不洁,有时有瘙痒,如发生血栓形成及皮下血肿则有剧痛。
混合痔:兼有内痔和外痔的表现,严重时可呈环状脱出肛门外,称环状痔,嵌顿后可引起疼痛、水肿甚至坏死。
肛瘘
主要表现为肛周反复流脓、肿痛,外口可间断或持续流出少量脓性、血性、黏液性分泌物,有时粪便及气体也可从外口流出。当瘘管通畅时,局部症状可较轻;当瘘管引流不畅时,可出现局部红肿、疼痛,甚至发热等全身感染症状。
三、检查方法
痔疮
肛门视诊:医生用肉眼观察肛门周围,可发现有无外痔、内痔脱出等情况。
直肠指诊:可了解直肠内有无肿物、触痛等,对诊断内痔有一定帮助,但对内痔的确诊价值不如肛门镜检查。
肛门镜检查:可直接观察直肠黏膜有无充血、水肿、溃疡、肿块等,还可观察内痔的部位、大小和形态。
肛瘘
肛门视诊:可见肛周皮肤有一个或多个外口,呈乳头状突起或肉芽组织的隆起,挤压外口可有脓性、血性分泌物排出。
直肠指诊:可在直肠内摸到条索状瘘管,按压时有轻度疼痛。
探针检查:用探针从外口伸入瘘管,可探查内口的位置,但操作时需谨慎,避免造成假道。
影像学检查:如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可清晰显示肛瘘的瘘管走行、内口位置等,对复杂肛瘘的诊断有重要价值。
四、治疗原则
痔疮
非手术治疗:适用于初期及症状较轻的患者,包括调整饮食,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增加膳食纤维摄入,保持大便通畅;坐浴,可使用温水或中药坐浴,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局部应用痔疮膏或栓剂等药物,缓解症状。
手术治疗:适用于非手术治疗无效、症状严重或伴有并发症的患者,常用手术方法有痔切除术、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术(PPH)等。
肛瘘
手术治疗:由于肛瘘一般不能自愈,手术是主要的治疗方法,手术的关键是准确找到内口并将瘘管切开或切除,防止复发。常用手术方式有肛瘘切开术、肛瘘切除术、挂线疗法等。挂线疗法适用于距肛门3-5cm内的单纯性肛瘘,利用橡皮筋或有腐蚀作用的药线的机械性压迫作用,缓慢切开肛瘘,对肛门括约肌的损伤较小,可避免术后肛门失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