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史采集需考虑年龄因素(不同年龄段牙龈萎缩原因不同)、生活方式(长期吸烟、不正确刷牙方式、不良口腔卫生习惯增加风险)、病史(是否有牙周炎、正畸、全身性疾病史等);临床检查包括口腔视诊(观察牙龈颜色、形态、质地及退缩范围程度)、牙周探诊(测牙龈沟深度和附着丧失程度)、牙齿松动度检查(判断牙龈萎缩相关疾病严重程度);影像学检查中X线根尖片可观察牙槽骨高度密度(了解牙槽骨吸收情况),CBCT能提供三维立体图像精确评估牙龈萎缩相关牙槽骨病变情况。
1.病史采集
年龄因素:不同年龄段牙龈萎缩的原因可能不同。儿童牙龈萎缩可能与不良口腔卫生习惯、先天性牙龈发育异常等有关;成年人牙龈萎缩常见于牙周炎、刷牙方法不当等;老年人可能与全身系统疾病、牙龈生理性退缩等相关。
生活方式:长期吸烟的人群,烟草中的有害物质会影响牙龈的血液循环和营养供应,增加牙龈萎缩的风险;不正确的刷牙方式,如刷牙力度过大、使用硬毛牙刷等,会过度磨损牙龈边缘,导致牙龈萎缩;不良的口腔卫生习惯,如不按时刷牙、不使用牙线等,会使牙菌斑、牙结石堆积,刺激牙龈引发炎症,进而导致牙龈萎缩。
病史:询问患者是否有牙周炎病史,因为牙周炎是导致牙龈萎缩最常见的原因之一,牙周炎会破坏牙周组织,包括牙龈组织,使牙龈逐渐萎缩;是否有正畸治疗史,正畸过程中如果口腔卫生维护不佳,也可能出现牙龈萎缩;是否有全身性疾病,如糖尿病,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糖控制不佳,易发生牙周组织感染,增加牙龈萎缩的发生几率。
2.临床检查
口腔视诊:观察牙龈的颜色、形态和质地。正常牙龈呈粉红色,质地坚韧。牙龈萎缩时,牙龈颜色可能变为暗红或粉红,质地变得松软脆弱,牙龈边缘向根方退缩,牙根暴露。还需观察牙龈退缩的范围和程度,是局部牙龈退缩还是广泛牙龈退缩。
牙周探诊:使用牙周探针测量牙龈沟深度和附着丧失程度。健康牙龈的牙龈沟深度一般不超过3mm,当发生牙龈萎缩时,牙龈沟深度会增加,附着丧失是指结合上皮向根方迁移,牙周探诊深度超过正常的龈沟深度,附着丧失程度反映了牙周组织破坏的严重程度,是诊断牙龈萎缩相关疾病(如牙周炎)的重要指标。
牙齿松动度检查:通过手动或器械检查牙齿的松动情况,牙龈萎缩伴牙周炎时,牙齿可能出现不同程度的松动,牙齿松动度的增加也与牙龈萎缩的严重程度相关。
影像学检查
1.X线检查
根尖片:可以观察牙槽骨的高度和密度。牙龈萎缩常伴有牙槽骨吸收,根尖片上可见牙槽骨高度降低,牙槽骨硬板模糊或消失。通过根尖片能了解牙槽骨吸收的程度和范围,对于判断牙龈萎缩是否由牙槽骨吸收导致以及评估病情严重程度有重要意义。不同年龄、不同健康状况的人群牙槽骨的正常高度不同,例如年轻人牙槽骨高度相对较高,随着年龄增长或疾病影响,牙槽骨会逐渐吸收。
2.CBCT(锥形束CT):能提供牙齿、牙周组织及牙槽骨的三维立体图像,对于更精确地评估牙龈萎缩相关的牙槽骨病变情况有优势。可以清晰显示牙龈退缩区域对应的牙槽骨形态、骨量等,对于一些复杂的牙龈萎缩病例,如多根牙不同根的牙槽骨吸收情况不同等,CBCT能更全面地提供信息,有助于制定更精准的治疗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