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介入治疗是通过导管技术改善冠状动脉血运的手段,利用导管将球囊或支架等器械输送至冠状动脉病变处恢复心肌供血,操作有穿刺血管、造影检查、病变处理,适应证包括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稳定型心绞痛、需改善血运的不稳定型心绞痛及合适时间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等,禁忌证为严重出血倾向、未控制的严重心律失常、病变解剖不适合介入操作,术后需监测生命体征、护理穿刺部位、预防血栓形成,生活方式要低盐低脂低糖饮食、适量运动、控制基础疾病,特殊人群中老年人需关注心功能恢复与防并发症,糖尿病患者要严格控血糖及注意相关影响,女性需考虑生理特点并重视心理护理。
一、定义
冠心病的介入治疗是通过导管技术改善冠状动脉血运的一种治疗手段,借助经皮穿刺等方式将导管等器械送至冠状动脉病变部位,运用球囊扩张、支架植入等方法解除冠状动脉狭窄或闭塞,从而恢复心肌供血。
二、原理
利用导管将球囊或支架等器械输送至冠状动脉狭窄或堵塞处,球囊扩张可撑开狭窄血管,支架则能支撑血管壁以保持管腔通畅,进而恢复心肌的血液供应。
三、操作步骤
1.穿刺血管:通常经皮穿刺桡动脉或股动脉等部位,导入导管鞘。
2.造影检查:通过导管向冠状动脉内注入造影剂,利用影像学设备明确冠状动脉病变的部位、程度等情况。
3.病变处理:若为狭窄病变,先以球囊扩张狭窄处,必要时植入支架以维持血管通畅。
四、适应证
1.稳定型心绞痛:药物治疗效果不佳,存在明显心肌缺血表现的患者。
2.不稳定型心绞痛:包括初发劳力型、恶化劳力型、静息型心绞痛等,经评估需改善血运者。
3.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发病12小时内(部分可延长至24小时)适合行急诊介入治疗以开通梗死相关血管。
五、禁忌证
1.严重出血倾向:如近期有严重咯血、消化道大出血等情况,介入治疗可能加重出血风险。
2.未控制的严重心律失常:可能在操作过程中引发严重心脏事件。
3.病变部位解剖结构不适合介入操作:例如冠状动脉病变过于迂曲、弥漫等,导致导管等器械无法到达病变处或操作风险极高。
六、术后注意事项
1.监测生命体征:密切观察心率、血压、心电图等变化,及时发现异常情况。
2.穿刺部位护理:关注穿刺点有无出血、血肿等,保持穿刺部位清洁干燥。
3.预防血栓形成:遵医嘱使用抗血小板等药物,预防血管内血栓形成。
七、生活方式建议
1.饮食:建议低盐、低脂、低糖饮食,多摄入蔬菜水果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
2.运动:根据自身情况进行适量运动,如散步、慢跑等,但需避免剧烈运动。
3.基础疾病控制:积极控制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基础疾病,规律服药。
八、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老年人:术后需密切关注心功能恢复情况,由于老年人身体机能减退,恢复相对较慢,要加强护理,注意预防肺部感染等并发症。
2.糖尿病患者:需严格控制血糖,因为高血糖不利于穿刺部位愈合,易引发感染,同时要注意抗血小板药物使用后对血糖监测的影响及可能出现的相关并发症。
3.女性患者:在治疗及康复过程中需考虑其生理特点,如激素水平变化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等,术后心理护理也不容忽视,关注其情绪状态对康复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