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性荨麻疹是皮肤接触冷刺激引发的局限性水肿反应属物理性荨麻疹常见类型,分类有获得性(含原发、继发)和家族性,病因涉及接触冷刺激及家族遗传,症状为接触冷后数分钟受刺激部位现风团红斑等,诊断靠病史采集和冰块试验,治疗分避免诱因与药物治疗,特殊人群中儿童需防过度冷刺激、妊娠期女性用药权衡、老年人关注药物相互作用等。
一、定义
冷性荨麻疹是一种因皮肤接触冷刺激后引发的局限性水肿反应,属于物理性荨麻疹的常见类型,表现为接触冷的物体、空气或冷水等后,局部皮肤出现风团、红斑等症状。
二、分类
(一)获得性冷性荨麻疹
1.原发性:较为常见,无明确基础疾病,多因皮肤直接接触冷刺激后发病,机制可能与皮肤中的肥大细胞受冷刺激后释放组胺等介质有关。
2.继发性:可由某些疾病引起,如梅毒、结缔组织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等)、冷球蛋白血症等,在原发病基础上出现冷性荨麻疹表现。
(二)家族性冷性荨麻疹
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较少见,从婴儿期开始发病,可持续终身,接触冷刺激后症状出现较早且持续时间较长。
三、病因
(一)获得性因素
主要是皮肤接触冷刺激,包括冷空气、冷水、冷的金属或物体等,接触后局部皮肤血管通透性增加,引发水肿反应。部分患者可能因体内存在针对冷相关介质的免疫反应,在冷刺激下诱发症状。
(二)家族性因素
由遗传基因突变导致,遗传方式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使得机体对冷刺激的反应异常,易出现冷性荨麻疹表现。
四、症状表现
接触冷刺激后数分钟内,受刺激部位皮肤出现风团、红斑,可伴有瘙痒、灼热感,严重时风团可融合成片。部分患者可能出现全身症状,如头痛、寒战、低血压,甚至过敏性休克(罕见但严重情况)。家族性冷性荨麻疹患者症状出现更早,且持续时间相对较长。
五、诊断方法
(一)病史采集
详细询问患者接触冷刺激的情况、症状出现时间及特点等,如是否在接触冷水后迅速出现风团等。
(二)皮肤试验
常用冰块试验,将冰块置于患者前臂皮肤表面一段时间,观察是否出现风团等典型表现,以此辅助诊断。
六、治疗原则
(一)避免诱因
尽量避免接触冷刺激,如冬季注意保暖,避免直接接触冷水等。
(二)药物治疗
使用抗组胺药物对症治疗,如第二代抗组胺药(西替利嗪等),可缓解瘙痒、风团等症状。家族性冷性荨麻疹治疗相对困难,药物疗效可能有限。
七、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一〕儿童患者
儿童皮肤较为娇嫩,对冷刺激更敏感,需格外注意避免过度冷刺激,如避免长时间接触冷水等。用药时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若需使用抗组胺药物,应严格遵循儿科用药规范,谨慎选择药物及剂量,避免不恰当用药对儿童机体产生不良影响。
(二)妊娠期女性
妊娠期女性出现冷性荨麻疹时,使用药物需权衡对胎儿的影响,优先选择对胎儿相对安全的治疗方式,尽量避免使用可能对胎儿有潜在风险的药物,可通过避免冷刺激等非药物方法尝试缓解症状。
(三)老年人
老年人可能合并多种基础疾病,使用抗组胺药物时需关注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同时要注意冷性荨麻疹症状与基础疾病症状的鉴别,避免因用药不当加重机体负担,需在医生指导下谨慎选择治疗方案,充分考虑机体整体状况进行个性化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