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斜颈包括先天性肌性斜颈和先天性骨性斜颈等类型,前者因胚胎发育或分娩损伤致胸锁乳突肌挛缩,后者由颈椎发育异常引起;表现为外观头部倾斜、面部旋转等及颈部活动受限;通过体格检查和影像学检查诊断;早期可通过按摩、体位矫正非手术治疗,效果不佳或严重时手术治疗;护理上饮食正常均衡,生活中关注颈部情况、护理伤口、关注心理。
先天性肌性斜颈的成因
胚胎发育因素:在胚胎发育过程中,胸锁乳突肌内的血管发生栓塞,导致局部缺血、纤维化,进而使胸锁乳突肌挛缩,这是先天性肌性斜颈的主要病因。多见于胎儿在子宫内位置不正或受到压迫等情况。
分娩损伤因素:分娩时胎儿的胸锁乳突肌受到过度牵拉,引起肌肉内出血、血肿机化、挛缩,从而导致斜颈。例如臀位产、产程过长等分娩情况可能增加这种损伤的发生风险。
先天性骨性斜颈的成因
颈椎发育异常:如先天性颈椎椎体畸形等,导致颈椎结构异常,进而引起颈部倾斜。这与胚胎时期颈椎的发育过程中出现的异常有关,可能是遗传因素或胚胎发育过程中的环境因素影响了颈椎的正常形成。
小儿斜颈的表现
外观表现:患儿头部向患侧倾斜,面部向健侧旋转。患侧胸锁乳突肌可触及肿块,质地较硬,无压痛。随着病情发展,可能会出现面部不对称,患侧眼睛低于健侧眼睛等情况。
颈部活动受限:患儿颈部向患侧旋转及向健侧侧屈的活动明显受限,无法正常完成转头、侧头的动作。
诊断方法
体格检查:医生通过触诊可发现胸锁乳突肌的挛缩肿块,观察颈部的倾斜角度和活动范围等。
影像学检查:对于先天性骨性斜颈,X线检查可发现颈椎的畸形情况;超声检查对于先天性肌性斜颈有一定的诊断价值,可观察胸锁乳突肌的形态、结构等。
治疗与干预
非手术治疗(适用于早期患儿)
按摩:由专业人员对患儿患侧的胸锁乳突肌进行按摩,通过手法放松挛缩的肌肉,促进血液循环,每天可进行数次,每次按摩时间根据患儿情况而定。这种方法适用于出生后不久的患儿,通过长期坚持按摩有可能改善肌肉挛缩的情况。
体位矫正:家长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调整患儿的体位,如在患儿睡眠时,可在头部两侧放置沙袋等,使头部保持向健侧倾斜、面向患侧的姿势,利用重力等因素逐渐纠正斜颈。
手术治疗(适用于非手术治疗效果不佳或病情较严重的患儿):对于年龄较大、非手术治疗无效的先天性肌性斜颈患儿,可考虑行胸锁乳突肌切断术等手术治疗。手术时机一般建议在1岁左右进行,但也需根据患儿的具体病情由医生评估后决定。
特殊人群(小儿)的护理与注意事项
饮食方面:正常均衡饮食即可,保证小儿摄入充足的营养物质,以满足生长发育的需求。对于接受手术治疗的患儿,术后短期内可能需要适当调整饮食,以易消化、富含蛋白质和维生素的食物为主,促进伤口愈合。
生活护理:家长要密切关注小儿颈部的情况,按照医生的要求进行按摩、体位矫正等护理操作。在日常生活中避免过度牵拉患儿颈部,注意保持正确的抱姿等。对于手术患儿,术后要注意伤口的护理,保持伤口清洁干燥,避免感染,按照医生的安排定期复查伤口愈合情况和颈部功能恢复情况。同时要关注小儿的心理状态,由于颈部外观的异常可能会对小儿心理产生一定影响,家长要给予患儿足够的关爱和心理疏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