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指肠球炎是发生在十二指肠球部的炎症性病变,病因包括幽门螺杆菌感染、不良饮食习惯、药物因素、应激因素,临床表现有上腹部隐痛等腹痛、反酸等消化不良症状及病情重或病程长时的消瘦黑便等,诊断主要靠胃镜检查及幽门螺杆菌检测,治疗原则为针对病因治疗、对症治疗、调整生活方式,儿童需避免滥用损伤胃肠黏膜药物并调整饮食习惯,老年人要考虑基础疾病对药物影响及监测相关指标等。
一、定义
十二指肠球炎是指发生在十二指肠球部的炎症性病变,是消化科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病变主要累及十二指肠球部黏膜,可呈弥漫性或局限性分布。
二、病因
1.幽门螺杆菌感染:幽门螺杆菌(Hp)感染是十二指肠球炎的重要病因,Hp可通过其产生的尿素酶分解尿素产生氨,中和胃酸,破坏十二指肠球部黏膜屏障,引发炎症反应。
2.不良饮食习惯:长期酗酒、吸烟、喜食辛辣刺激性食物、暴饮暴食等,可反复刺激十二指肠球部黏膜,导致黏膜损伤,引发炎症。
3.药物因素:长期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如阿司匹林等)、糖皮质激素等药物,可损伤十二指肠球部黏膜,诱发炎症。
4.应激因素:严重创伤、大手术、重度感染等应激状态下,机体应激反应可导致十二指肠球部黏膜血流减少、屏障功能受损,从而引发炎症。
三、临床表现
1.腹痛:多为上腹部隐痛、胀痛或烧灼样痛,疼痛具有一定规律性,部分患者可在空腹时疼痛明显,进食后可缓解,但也有部分患者疼痛无明显规律。
2.消化不良症状:可出现反酸、嗳气、恶心、呕吐、食欲减退等消化不良表现。
3.其他:病情较重或病程较长者可能出现消瘦、黑便等情况,提示可能存在黏膜出血等并发症。
四、诊断方法
1.胃镜检查:是诊断十二指肠球炎的主要方法,可直接观察十二指肠球部黏膜情况,可见黏膜充血、水肿、糜烂、出血点等改变,并可取病变黏膜组织进行病理活检,明确炎症性质及程度。
2.幽门螺杆菌检测:包括尿素呼气试验、胃镜下快速尿素酶试验等,用于检测是否存在Hp感染,因Hp感染与十二指肠球炎密切相关,该检测有助于明确病因及指导治疗。
五、治疗原则
1.针对病因治疗
幽门螺杆菌感染治疗:若存在Hp感染,需进行规范的抗Hp治疗,通常采用质子泵抑制剂联合铋剂及两种抗生素的四联疗法。
2.对症治疗
对于有腹痛、反酸等症状者,可使用抑酸剂(如质子泵抑制剂)、胃黏膜保护剂等药物缓解症状。
3.调整生活方式
患者需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规律饮食,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戒烟限酒;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长期精神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患十二指肠球炎时,需特别注意避免滥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等可能损伤胃肠黏膜的药物,若出现相关症状,应及时就医,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规范诊断及治疗,同时需关注儿童饮食习惯的调整,培养健康的饮食行为。
2.老年人:老年人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在治疗十二指肠球炎时,需考虑基础疾病对药物治疗的影响,选择对其他基础疾病影响较小的药物,并密切监测肝肾功能等指标,因老年人肝肾功能减退可能影响药物代谢。同时,老年人对疼痛等症状的感知可能不敏感,病情变化时需更加警惕,定期进行胃镜等检查监测病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