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大是脾脏体积超出正常范围可经体格检查或影像学发现,常见原因有感染性的病毒、细菌、寄生虫及非感染性的血液系统疾病、结缔组织病、肝硬化等,临床表现分轻度多无明显症状中重度有相应不适及原发病表现,检查方法有体格检查和超声、CT等影像学检查,儿童脾大需警惕先天性及感染因素要详细问病史,老年人脾大多与慢性病相关需全面检查并考虑身体耐受性。
一、脾大的定义
脾大是指脾脏体积超出正常范围,正常情况下脾脏在肋缘下不能被触及,当通过体格检查触及脾脏或经影像学检查(如超声、CT等)发现脾脏径线超过正常标准时,即称为脾大。
二、引起脾大的常见原因
(一)感染性因素
1.病毒感染:如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由EB病毒感染引起,可导致脾脏淋巴细胞增生而肿大;其他如巨细胞病毒感染等也可能引发脾大。
2.细菌感染:伤寒杆菌感染可引起脾脏单核巨噬细胞增生,进而导致脾大;败血症等严重细菌感染也可能累及脾脏导致肿大。
3.寄生虫感染:疟疾是常见的由寄生虫感染引起脾大的疾病,疟原虫在体内繁殖可刺激脾脏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增生。
(二)非感染性因素
1.血液系统疾病:白血病患者骨髓内白血病细胞大量增殖,可浸润脾脏导致脾大;恶性淋巴瘤累及脾脏时,也会引起脾脏肿大,表现为无痛性进行性脾大等。
2.结缔组织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等自身免疫性结缔组织病,可导致免疫系统异常激活,累及脾脏引起脾大。
3.肝硬化:各种原因引起的肝硬化,如乙肝后肝硬化、酒精性肝硬化等,可导致门静脉高压,进而使脾脏淤血肿大。
三、脾大的临床表现
(一)轻度脾大
多无明显症状,通常在体检时通过腹部触诊或影像学检查偶然发现。
(二)中重度脾大
可能出现左上腹不适、隐痛等症状,部分患者可因脾脏肿大压迫周围组织器官出现相应表现,如压迫胃可引起食欲减退,压迫肠道可能导致腹胀等。同时,还可能伴有原发病的相关表现,例如血液系统疾病导致的贫血(面色苍白、乏力等)、出血(皮肤瘀点、瘀斑等),肝硬化引起的腹水、黄疸等。
四、脾大的检查方法
(一)体格检查
医生通过腹部触诊初步判断脾脏是否肿大,若肋下能触及脾脏,提示可能存在脾大,但需结合其他检查进一步明确。
(二)影像学检查
1.超声检查:是筛查脾大的常用方法,可准确测量脾脏的长径、厚径等指标,能清晰显示脾脏的形态、大小及内部结构,有助于发现脾脏的病变情况。
2.CT检查:能更精确地评估脾脏的体积、形态以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对于鉴别脾脏的病变性质有一定帮助。
五、不同人群脾大的相关特点及注意事项
(一)儿童
儿童脾大需警惕先天性因素,如先天性溶血性贫血等,同时感染性因素是常见诱因,如病毒、细菌或寄生虫感染。对于儿童脾大,应注重详细询问病史,包括感染史、家族遗传病史等,及时进行相关检查以明确病因,且在诊断和处理过程中需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谨慎选择检查和治疗手段。
(二)老年人
老年人脾大较多与慢性病相关,如肝硬化、血液系统的慢性疾病等。要综合评估老年人的整体健康状况,考虑其可能合并多种基础疾病的情况,在排查脾大病因时需全面检查,包括肝功能、血常规、病毒学指标等,同时关注老年人的身体耐受性,选择相对温和的检查及评估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