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痔手术后10天仍疼痛的原因包括创面尚未完全愈合、感染因素(局部感染和全身感染)、排便因素(排便刺激和排便次数)、个体差异因素(年龄、基础疾病、疼痛阈值)以及手术方式和创面情况因素(手术方式和创面大小)。
感染因素
局部感染:如果术后创面护理不当,如没有保持肛门局部清洁,粪便污染创面,就容易引起局部感染。感染会导致创面周围组织充血、水肿加重,炎症反应加剧,从而引起疼痛加剧。细菌等病原体在创面上繁殖,释放毒素,刺激神经末梢,使得患者感觉到明显的疼痛。例如,临床观察发现,术后创面感染的患者疼痛程度往往比创面清洁、未感染的患者更严重,且疼痛持续时间可能延长。
全身感染:虽然相对局部感染来说较少见,但也有可能发生全身感染,如菌血症等。全身感染会引起发热、乏力等全身症状,同时也可能导致肛门局部的疼痛进一步加重。全身感染时,机体的免疫反应被激活,炎症介质释放增多,会对肛门局部的神经等产生影响,导致疼痛感觉更加明显。
排便因素
排便刺激:术后患者的排便习惯可能会因为手术创伤而改变,而且排便时粪便通过肛管会刺激手术创面,引起疼痛。如果患者存在便秘情况,干结的粪便通过肛门时对创面的摩擦、挤压会加重疼痛;如果腹泻,稀便频繁刺激创面,也会导致疼痛不适。例如,有研究显示,术后便秘的患者肛门疼痛评分明显高于排便正常的患者,因为干结粪便通过肛门时对手术创面的机械性刺激更大。
排便次数:如果术后患者排便次数过多,也会频繁刺激创面,导致疼痛持续。比如一些患者术后胃肠功能紊乱等原因引起腹泻,每天排便次数增多,这就会不断刺激手术创面,使得疼痛难以缓解。
个体差异因素
年龄:不同年龄的患者对疼痛的耐受程度和创面愈合能力不同。例如,老年患者由于机体功能衰退,创面愈合能力下降,同时可能合并有其他基础疾病,如糖尿病等,这会影响创面的修复,从而导致术后疼痛持续时间较长。而年轻患者相对来说愈合能力较强,但如果术后不注意护理等,也可能出现疼痛情况,但一般可能相对老年患者恢复较快。
基础疾病:如果患者本身有糖尿病,血糖控制不佳时,会影响创面的愈合,因为高血糖环境不利于组织的修复,容易导致创面感染等并发症,从而使疼痛持续存在。又如患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术后由于身体状况等因素,在疼痛刺激下可能会引起心血管系统的反应,进一步影响病情,同时也会感觉疼痛更为明显。
疼痛阈值:每个人的疼痛阈值不同,有些患者对疼痛比较敏感,即使创面处于相对正常的愈合阶段,也会感觉到较为明显的疼痛;而疼痛阈值较高的患者可能对同样程度的创面刺激感觉疼痛较轻。
手术方式及创面情况因素
手术方式:不同的混合痔手术方式对组织的损伤程度不同,术后疼痛情况也有差异。例如,外剥内扎术相对来说创面较大,术后疼痛可能相对更明显且持续时间较长;而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术(PPH)等相对创面较小的手术方式,术后疼痛可能相对轻一些,但也不是绝对的,还与个体对手术的反应等有关。
创面大小:如果混合痔手术创面较大,那么组织修复需要的时间更长,在修复过程中的炎症反应等持续时间也会相应延长,从而导致疼痛持续时间较长。反之,如果创面较小,相对来说愈合会快一些,疼痛可能相对较轻且持续时间较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