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牙分为磨牙症(睡眠中牙齿磨动且有声响)和紧咬牙症(睡眠中或清醒时牙齿紧咬但无声响),常见原因有心理因素(长期精神压力大等致咀嚼肌收缩)、咬合因素(牙齿咬合不协调等致大脑发调整信号引发)、全身因素(肠道寄生虫感染、维生素D缺乏、内分泌紊乱、神经系统因素等)、药物因素(某些药物作为副作用诱发),儿童磨牙与换牙期、精神紧张、肠道寄生虫有关,成人与工作生活压力、咬合问题、全身疾病相关,老年人与牙齿磨损、神经系统退变有关,长期磨牙可致牙齿过度磨损、牙周组织损伤、颞下颌关节紊乱等危害,出现磨牙需就医,针对不同因素采取心理疏导、口腔正畸、治疗全身病等干预,儿童磨牙需关注口腔卫生及排查肠道寄生虫并优先非药物干预。
一、定义
磨牙是指人在睡眠或清醒状态下,上下牙齿不自主地发生摩擦或紧咬的现象,可分为磨牙症(睡眠中牙齿磨动且有声响)和紧咬牙症(睡眠中或清醒时牙齿紧咬但无声响)。
二、常见原因
(一)心理因素
长期精神压力大、焦虑、紧张、抑郁等情绪状态可引发磨牙,如学生备考期、职场高压人群易受影响,心理应激会通过神经反射导致咀嚼肌不自主收缩进而磨牙。
(二)咬合因素
牙齿咬合不协调、错颌畸形(如牙齿排列不齐、上下牙接触关系异常)会使大脑发出调整咬合的信号,引发磨牙以尝试重新建立协调咬合关系。
(三)全身因素
1.肠道寄生虫感染:如蛔虫感染,寄生虫代谢产物及毒素刺激可影响神经功能,导致咀嚼肌兴奋异常引发磨牙。
2.维生素D缺乏:维生素D参与钙磷代谢,缺乏时会影响神经系统稳定性,增加磨牙发生风险。
3.内分泌紊乱:如甲状腺功能亢进,机体代谢亢进、神经兴奋性增高,易出现磨牙现象。
4.神经系统因素:多巴胺系统等神经递质失衡可能参与磨牙的发生机制,如多巴胺功能紊乱可影响咀嚼肌的调控。
(四)药物因素
某些药物如抗抑郁药、抗癫痫药等可能作为副作用诱发磨牙,具体与药物对神经系统的作用相关。
三、不同人群特点及影响
(一)儿童
儿童磨牙多与换牙期牙齿不适有关,新牙萌出时牙龈可能有痒感等不适,易通过磨牙缓解;此外,精神紧张(如幼儿园适应、学习压力初现)、肠道寄生虫感染也是常见原因,需关注儿童口腔卫生及心理状态,及时排查肠道寄生虫问题。
(二)成人
成人磨牙常与工作生活压力、咬合问题及全身疾病相关,长期高强度工作、精神紧绷易诱发磨牙,咬合问题可通过口腔检查明确并考虑正畸等干预;若存在全身疾病需积极治疗原发病。
(三)老年人
老年人磨牙可能与牙齿长期磨损导致咬合关系改变、神经系统退变等有关,牙齿磨损严重者可出现牙本质敏感等问题,同时神经系统功能变化也可能影响咀嚼肌调控。
四、磨牙的危害
长期磨牙可导致牙齿过度磨损、牙本质暴露出现敏感症状,还可能引起牙周组织损伤、颞下颌关节紊乱(表现为关节疼痛、弹响、张口受限等),影响咀嚼功能及面部美观等。
五、应对与干预
若出现磨牙情况,应及时就医,通过口腔检查、全身健康评估等明确原因。针对心理因素可进行心理疏导、放松训练等;咬合因素可通过口腔正畸等调整咬合关系;全身因素导致者需治疗相应疾病;儿童磨牙需尤其关注口腔卫生及肠道寄生虫排查,优先采用非药物干预措施,避免低龄儿童随意使用药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