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臭由脚部汗腺分泌旺盛致汗液被细菌分解产异味,无皮肤病理性改变,靠保持清洁干燥等预防,靠良好卫生习惯控制;脚气由皮肤癣菌等真菌引起,有水疱型、糜烂型、鳞屑角化型表现,靠真菌学检查诊断,预防需注意个人卫生,治疗分不同类型用抗真菌等药物。不同年龄、性别及有基础疾病人群发病风险不同。
脚气:是由皮肤癣菌等真菌引起的足部皮肤病。真菌喜欢在温暖潮湿的环境中生长繁殖,脚部环境满足这一条件时,就容易受到真菌侵袭。比如,共用拖鞋、毛巾等间接接触,或者在公共泳池、浴室等潮湿场所赤脚行走,都可能感染真菌引发脚气。
临床表现
脚臭:主要表现为脚部散发难闻气味,皮肤外观一般无明显异常,可能仅有因出汗多导致的脚部潮湿,但皮肤颜色、形态等基本正常。不同个体脚臭程度可能不同,有些人只是在脱下鞋子时有轻微异味,而有些人异味较明显。
脚气:临床表现多样,常见有三种类型。
水疱型:多发生在足底及足侧,出现成群或分散的小水疱,水疱壁厚,内容物清澈,伴有瘙痒感。
糜烂型:常见于脚趾间,皮肤浸渍、发白、糜烂,露出红色糜烂面,有明显瘙痒,常因搔抓继发感染。
鳞屑角化型:表现为足底、足跟及足侧皮肤增厚、粗糙、脱屑,冬季易发生皲裂、疼痛。不同类型脚气的症状可能单独出现或混合出现,且病情可能会随时间发展变化。
诊断方法
脚臭:主要通过询问病史和观察脚部情况来诊断,一般根据脚部有异味,但皮肤无病理性改变即可诊断,无需特殊实验室检查等。比如,患者描述脚部经常有异味,检查时皮肤外观正常,就可判断为脚臭。
脚气:需要结合临床表现、真菌学检查等。真菌学检查可采用直接镜检,取病变部位的皮屑、水疱液等在显微镜下查找真菌菌丝或孢子;也可进行真菌培养,进一步明确真菌种类。例如,在水疱型脚气的水疱边缘取皮屑镜检,若发现真菌菌丝,即可确诊为脚气。
治疗与预防
脚臭
预防:保持脚部清洁干燥,每天用温水洗脚,勤换袜子,选择透气的鞋子,如棉质袜子吸汗,帆布鞋、运动鞋等透气性较好。避免长时间行走或运动导致脚部大量出汗,运动后及时清洁脚部并更换鞋子袜子。
治疗:一般通过注意生活习惯即可改善,若异味较明显,可使用具有除臭功能的鞋垫或喷雾等,但主要还是依靠良好的卫生习惯来控制。
脚气
预防:注意个人卫生,不与他人共用拖鞋、毛巾等物品,在公共浴室、泳池等场所尽量穿着拖鞋,保持脚部干燥,避免脚部长期处于潮湿环境。
治疗:主要是抗真菌治疗,根据不同类型脚气选择不同的药物。如水疱型脚气可先用3%硼酸溶液湿敷,再外用抗真菌霜剂;糜烂型脚气应先使创面干燥,再外用抗真菌药物;鳞屑角化型脚气一般需要外用角质剥脱剂联合抗真菌药物。对于病情严重或反复发作的患者,可能需要口服抗真菌药物,但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不同年龄人群都可能出现脚臭或脚气,儿童由于活动量大,若穿着不透气鞋子等,更容易出现脚臭;而脚气在儿童中也可能发生,尤其是不注意脚部卫生或接触传染源时。女性由于可能更常穿高跟鞋等不透气鞋子,相对男性可能更易出现脚臭问题,同时女性在公共场合较多接触公共物品,感染脚气的风险也可能增加。有足部多汗症等基础疾病的人群,无论是脚臭还是脚气的发生风险都可能更高,需要更加注意脚部护理和疾病预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