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致血管腔狭窄或阻塞使心肌缺血等,主要类型有稳定性心绞痛、不稳定性心绞痛、心肌梗死,不可控因素有年龄、遗传,可控因素包括生活方式(戒烟限酒、适量运动、合理饮食)和基础疾病(控制血压、血脂、血糖等),特殊人群如孕妇合并高危因素需密切监测管理。
定义与基本病理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由于冠状动脉发生粥样硬化病变,引起血管腔狭窄或阻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而引起的心脏病,简称冠心病。其基本病理是冠状动脉管壁内膜下有脂质沉积,逐渐形成粥样斑块,使冠状动脉管腔逐渐狭窄,影响心肌的血液供应。
主要类型
稳定性心绞痛:通常由体力活动或情绪激动等诱发,疼痛发作的部位主要在胸骨后,可放射至心前区和左上肢,一般持续3-5分钟,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后可缓解。在年龄方面,多见于40岁以上人群,男性发病风险通常高于女性,这与男性的生活方式(如吸烟、饮酒、压力等因素相对更多)以及生理特点有关。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病史的人群,患稳定性心绞痛的风险更高,因为这些基础疾病会加速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
不稳定性心绞痛:疼痛发作频率增加、程度加重、持续时间延长,休息时也可发作,病情不稳定,有进展为心肌梗死的可能。在生活方式上,长期吸烟、大量饮酒、缺乏运动、高盐高脂饮食等都可能促使其发生。年龄上也是多见于中老年人,男性和女性都可能患病,但有基础病史的人群更易发病。
心肌梗死: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基础上发生血管破裂、血栓形成,导致冠状动脉完全阻塞,相应心肌严重而持久缺血坏死。发病时患者胸痛剧烈,持续时间长,可达数小时甚至更长,休息和含服硝酸甘油不能缓解,常伴有心律失常、心力衰竭、休克等严重并发症。年龄上多见于40岁以上,男性发病率相对较高,有冠心病家族史、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病史的人群,以及吸烟、肥胖、久坐等不良生活方式的人群,患心肌梗死的风险显著升高。
危险因素及应对
不可控因素:年龄是重要的不可控因素,随着年龄增长,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率逐渐增加。遗传因素也不可忽视,如果家族中有早发冠心病(男性亲属在55岁前、女性亲属在65岁前发病)的病史,个体患病风险会升高。
可控因素
生活方式:吸烟会损伤血管内皮细胞,促进粥样硬化形成,应严格戒烟;过量饮酒会升高血压、血脂等,应限制饮酒量;缺乏运动导致体重增加,肥胖是冠心病的危险因素,所以要保持适量运动,如每周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像快走、慢跑等。饮食上要避免高盐高脂饮食,减少饱和脂肪酸和胆固醇的摄入,多吃蔬菜水果、全谷物等。
基础疾病:高血压患者要积极控制血压,将血压控制在合适范围(一般建议<140/90mmHg,合并糖尿病或慢性肾病者<130/80mmHg);高血脂患者要通过饮食和药物控制血脂,使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等指标达标;糖尿病患者要控制血糖,包括空腹血糖、餐后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等指标,将其控制在合理范围,以延缓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降低CHD的发生风险。特殊人群如孕妇如果合并相关高危因素,需要更加密切监测和管理,因为孕期生理变化可能会影响病情,要在医生指导下谨慎处理,确保母婴安全。



